骆驼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老舍的骆驼祥子是一流小说吗我这么 [复制链接]

1#

老舍的作品,目前只看过《骆驼祥子》。

老先生不愧为语言大师,浓厚的京腔味贯穿全书。

此后京派文学的代表人物,要算大院子弟王朔了吧。

对祥子这个人物的塑造,小说前面部分的铺垫和铺陈都处理得很好。

但是,后面收得太快了。

对祥子的转变过程交代不足,作者似乎急于成书导致结尾有些草率。

看完后印象中的祥子仍然在卖力地拉车,仍在做着买辆属于自己车的美梦。

而忘记了他最终的堕落和命运悲剧的收场,原因如前所述。

本书还有一个缺陷是视角不统一。

一半时候是祥子,另一半则是老舍,且老舍时不时地代祥子发声。

这一视角的问题,在我近期读曹文轩和沈从文时都没遇到,两位隐藏得很深。

特别是沈从文,读他的文字,你会被他恬淡、轻盈、疏离的风格所深深陶醉。

作者仿佛左手拿了望远镜,同时右手注视着显微镜。

无论全景还是细节都看得很清晰,但他从不代表他笔下的人物说话。

这种既跳出来又贴着人物走的写作方式实在高明,难怪侯孝贤和贾樟柯导演都能从沈从文那里获得某种创作的自觉和方法,运用到电影中。侯孝贤说:

看了《沈从文自传》后,顿觉视野开阔,我感觉到作者的观点,不是批判,不是悲伤,其实是种更深沉的悲伤。沈从文看人看事不会在某一个角度去挖、去批判,那些人的生生死死在他的文字里是很正常的事,都是阳光底下的事。

简单说,就是拒绝说教,拒绝道德评判,在冷静地观察中体察人事物更深的悲伤。

相比而言,老舍先生道德评判的立场太鲜明,让人感觉他是在借祥子的酒杯浇自己块垒。

语言上的成就和人物塑造的成功值得肯定,但思想性比较有限,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时代的控诉和对祥子遭遇的深切同情。

我嫌弃老舍不加节制地描写和议论,写得太透了。以致留给读者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太少。

若言《骆驼祥子》是一本经典著作,我想没什么问题,但将它归入“一流小说”的序列,我不赞同。

列几点我对书中几位人物的粗浅认知,以备重读时作进一步探究。

(1)

祥子的悲剧不独是时代大环境使然,也有其性格本身的缺陷,对买一辆车的过分执念,令其人生的格局和走向大为受限。

他只知拼命拉车并固执地以买车为“终极目标”,不懂得体察周围环境的变化。

也不知充分利用身边的“人脉关系”为自己荒芜的人生寻求更多的可能性。

终于,他在一次次不得志的关口败下阵来,一头扎进了堕落的深渊,再无翻身的机会。

祥子和所有人一样,都在被时代推着走,他输给了命运,也输给了自己。

(2)

虎妞是个很立体的女性角色,她有“唯爱情”勇敢追求幸福的一面,也有“工于心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一面。

可惜虎妞的那点心机只能将祥子骗到身边,至于如何经营两人的关系她不清楚。

包括她和父亲“闹翻”,都证明虎妞的心机其实很有限,她也并非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高手。

在两人结婚初期,她大手大脚地花钱,享受二人世界的举动,更说明虎妞眼光之短浅。

从根本上看,虎妞和旧社会的其他中国女性一样,困于时代局限性。

虽然已经懵懂地有了自我意识且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但在骨子里依然是靠男人上位的潜意识。

从父亲刘四爷的庇护到丈夫祥子的呵护,她以为只要身边有了男人自己的日子就有了保障。

所以,即便没有难产引发的悲剧,虎妞的人生也很难迎来希望。

(3)

都说虎毒不食子,可是刘四爷真是够绝的!

虎妞以有孕在身的骗局令其大为不快,给他脸上大大抹了黑,但那毕竟是他唯一的女儿,不至于搞到父女关系彻底崩溃,从此不再过问她的死活。

也可以理解为,在刘四爷眼里,女儿并不重要,他并不真正关心她。

假若刘四爷多少能开明点,看在女儿的面子上接受祥子,再逐渐放权,凭虎妞的男子气和经营车行生意的能耐,以及女婿祥子的憨厚勤劳,日子未必不能过得红红火火。

只是刘四爷抹不开他大家长的面子和威严,执意和女儿对抗。

卖了车行去了天津,后来还不是独自一人?总感觉老舍把他太黑化了。

(4)

书中的几位次要人物也塑造得极好,都能给人留下印象。

曹先生、高妈、老马、小福子、二强子、孙侦探,各有各的“嘴脸”和鲜明性格、行事风格,共同构筑起了“骆驼祥子”的生存世界。

小结

作为小说的《骆驼祥子》,语言风格和人物塑造很棒,但离一流小说,还差了点什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