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太平湖上的悲怆老舍先生 [复制链接]

1#

朱光潜先生曾说:据我接触过的世界文学情报,全世界得到公认的中国新文学家只有沈从文和老舍。

无论沈从文还是老舍,他们所身处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的命运都是起伏跌宕、令人感慨万千的。

老舍原名舒庆春,满族,母亲生他时已经四十多岁,是个“小小子”,上面有几个姐姐。父亲在他很小时去世,全家就依靠母亲、姐姐们为别人洗衣服艰难度日。所以,老舍先生总记得母亲那双无论寒暑,始终红肿的双手。

家境如此贫寒,可母亲勤快,爱体面,爱整洁、干净,院子虽破,总是洒扫地很干净。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老舍,培养他的性格、脾气、趣味。他爱整洁,爱养花,勤奋努力,豁达,对于底层穷人的充满理解和同情。老舍先生说他有许多老师,而母亲是他人生中影响最大的一位老师。

到了该上学的年纪,这个家庭的孩子本是无缘书本的,他的宿命就是像同阶层其他孩子一样,背着小筐,上街叫卖瓜子、花生,以贴补家用。但是世上总有奇迹,一个人的出现可以完全扭转另一个人的命运。

某天,一个叫做“刘大爷”的本地富绅,突然来到了老舍家的胡同里,这是一个富人不太可能踏足的地方。看到了老舍,他以洪亮的声音对老舍母亲说:大姐,孩子这么大了,你应该让他上学,学费包在我身上!

于是,9岁的老舍,“像个不体面的小狗”跟着阔人刘大爷去了私塾,开启了受教育、成为文化人、作家的命运之路。

有一年年三十,学校老师对学生说还有任务要布置,务必返校一趟。母亲将老舍送到胡同口,又返回冷清的小屋。姐姐们都出嫁了,只有母亲和老舍相依为命。返校的路上,听着路边此起彼伏的鞭炮声,老舍只觉得心酸。到了学校,发现无论老师还是其他同学,都集体爽约了,只能又返家。

到了家里,推开门,老舍发现母亲一个人在怔怔地发呆,窗外的烟花、爆竹与她似乎没有关系。老舍叫了她一声,她才回过神来,眼中露出惊喜。贫苦的家庭即使过年,也透露着辛酸,也不会庆祝,还是像往常一样。

老舍读书很争气,学业出色,年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任到北京方家胡同小学做校长。当晚,老舍告知母亲这个消息,说“以后您可以歇歇了!”,回答他的,只有母亲的一串串眼泪!

在从事教育几年后,老舍去职,专心写作,获得了读者广泛和持久的欢迎和赞誉。他的作品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他实在太了解他笔下的人物,因为他是从他们中走出来的。无论是《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都有一种只有中国人才能理解的“悲情”和“悲凉”。

《茶馆》

那个曾改变老舍命运的刘大爷最后被人骗,破产了,遁入空门,成了“宗月大师”。老舍曾经专门撰文写过他,“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到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和意义”。

而刘大爷的女儿,那位曾与老舍萌发过青涩感情的千金小姐,居然沦落为暗娼,后来为了堕胎而死。命运如此诡异,爱情被践踏得面目全非,这也是老舍直到30几岁不谈感情的原因。

老舍的作品,对于时代的变迁、人物的命运、底层的悲苦,他都予以生动、深刻的描写。因为老舍太懂得命运、苦难的奥义,太理解人生的悲惨和命运的悲剧性。看他的作品,真是笑中有泪、泪中有笑,恰如弘一法师所言:悲欣交集!

老舍作为“人民艺术家”,了解苦难、了解穷人,为弱者发声,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所谓经典,就是能抵御时间的摧毁,常看常新,永远不过时。直到现在老舍的作品一再被翻拍,他一直是各个时代都深受读者欢迎的作家。

老舍先生一直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