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蒙古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数字崇拜现象逐渐形成并深入人心。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因某个特定机遇而将某些数字与特定事物相联系,从而赋予了这些数字特殊的象征意义。这些被崇拜或忌讳的数字,如三、五、七、九、十三等,不仅在蒙古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更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深受人们的追捧与敬畏。三、九数字在蒙古人的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深信,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经过三次的努力,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在牧民的日常生活中,三字体现为“岁数的三个宴会”——生日宴、婚宴和祝寿宴。同时,在敬酒的场合,蒙古人也有着“一戒、二缺、三全”的讲究,即向客人敬献三杯酒,以示尊敬与祝福。当客人们接过主人的敬酒后,用无名指和大拇指弹献三次,这不仅是对主人的回敬,更是对大地、苍生和圣祖成吉思汗的崇敬之情的表达。此外,在蒙古的谚语和格言中,包含三字的名句不胜枚举,如“很难相遇的人也能遇上三次,想不到的路上也能走上三次”以及“娶贤妻月三喜,娶刁妻日三苦”等,都彰显了三字在蒙古文化中的深厚内涵。元代以后,蒙古民族崇尚“九族”观念,即以“九”为起点的礼品赠送,如三匹白马、三只白羊、三峰白骆驼等,合起来构成九的倍数。或者选择九只羊、九匹马、九峰骆驼等,以此类推,直至六九、七九,但最多不超过九九,即九九八十一头。在蒙古族人眼中,“九”是最吉祥的数字,象征着辽阔、幸福与长寿。即便家境贫寒,无力凑齐九数,也会选择奇数,如一头、三头、五头或七头等,以表达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在婚礼习俗上,女方通常不会向男方索要“彩礼”,反而会陪送丰厚的嫁妆,这种传统习俗至今依然得以保留。由此可见,蒙古族崇尚数字九的习俗源远流长。蒙古族人深信“九”蕴含着吉祥的内涵,这一观念在他们的宗教仪式和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蒙古族人对“九”如此着迷呢?传说中,这与蒙古族的杰出领袖成吉思汗紧密相关。据说,成吉思汗出生后便用九泉之水洗净身躯,在他九岁时便开始了独立的生活,而在二十七岁时更是登上了汗位。有一次,在他遭遇战败后向天祈祷时,空中传来了巨大的声响,同时,一根巨矛降临在树枝之上。成吉思汗下令以九十九匹公马的鬃毛为巨矛编织出华美的缨饰,用九十九只绵羊进行祭祀,并将这根巨矛作为自己的军徽——苏力德。正是成吉思汗对“九”的这份深厚喜爱,逐渐演变为了蒙古族人对“九”的普遍崇尚。蒙古萨满教中,宇宙被划分为“三界”。上界为天界,这里居住着各路天神,且被进一步细分为9天、33天乃至99天等层次。中界即为人界,它承载着人类与众多动植物。而下界则是阴界,这里栖息着各种妖魔鬼怪。在蒙古族的宗教与日常生活中,“九”这一数字随处可见。例如,他们有大祭礼,即为期9天的宗教仪式,被称为九住心。此外,还有诸如匈奴的九十九大部落、九十九庹长的哈达等传统。在禁忌方面,蒙古族严禁九代混血,这体现了他们对父系亲族的高祖、曾祖、祖宗、父亲、我、儿子、孙子、曾孙、元孙等五代的深厚尊重。
同时,“九”在蒙古族的文化中还象征着多方面的意义。例如,他们相信人的脸上有九逢(即双眼、嘴巴、双耳朵、双鼻孔),象征着人的完整与和谐。蒙古包也被设计成九乘九八十一房椽,寓意着稳固与繁荣。此外,还有九痣(代表人生每九年的节奏)、九洞扬奶(象征着蒙古人的奶制品文化)、九行星(包括水星、金星、火星等)、九冷(冬天最冷时期的三个阶段)等概念。
在礼节方面,蒙古族也有诸如国家礼节性九个礼物(包含八匹银合马和一个白色骆驼)以及九宝(由金、银等珍贵材料制成)等传统。而在婚姻习俗中,新郎会带着九种祭礼食品拜访姑娘的家人,这被称为九食,寓意着对未来婚姻的美好祝愿。蒙古人对数字十三怀有深厚的崇拜之情,这在他们的习俗和信仰中随处可见。许多地方选择在5月13日这一天举行敖包祭祀,因为蒙古人普遍认为十三是一个带来好运的数字。在他们的传统习俗中,十三岁被视为一个关键的人生节点,象征着“本命年”的开始。从十三岁起,每过十二年便是一个新的本命年,如此循环直至八十五岁。此外,在蒙古人的信仰体系中,他们认为四面八方及上下十个方位都住着不同的佛。基于三时佛的概念,诞生了“卡什佛、释迦牟尼、麦达勒佛”的观念,进而形成了十三佛的独特思想。这一观念赋予了数字十三以神圣的意义,使得诸如锡林浩特的十三敖包等地名在蒙古文化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