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字4图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视频时长:14分钟
13:26
01
第二段人物描写,节选自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代表作《骆驼祥子》。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等。
他的作品,语言淳朴清新、干净利落,是一种高度艺术凝练之后的口语。修饰之下不失自然、幽默之中底蕴深刻,以世俗风格浓郁的文字,展现出了独特的语言艺术品位与社会人生感悟。他出身贫寒,其作品中刻画了大量旧时代城市贫民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来自于北京的市井街头,在老舍先生那精妙的笔墨之下,仿佛都有了灵魂、有了呼吸。从他们的身上,读者能够看到旧中国社会下层人民的生活百态,其经历和命运的跌宕起伏,也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读者的心。
02
祥子是一个来自农村的青年,刚进入北平时只有十八岁。那时的他勤劳善良、淳朴坚韧,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他的理想就是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买一辆属于自己的人力车,成为自食其力的上等车夫。他不抽烟、不喝酒,没有任何平常车夫身上常见的恶习。
经过三年省吃俭用的努力,买新车的梦终于实现了。可刚过半年,车子就在军阀混战中被一伙逃兵抢走,他好容易逃出了兵营,还趁乱偷走了三匹骆驼,总算为自己的未来留下了一点希望。从此他得了个骆驼祥子的外号,更加努力地拉车攒钱,但辛苦换来的一点积蓄,又被一个流氓侦探敲诈一空。为了尽快拥有属于自己的车,他违心地娶了车厂老板的女儿虎妞。然而好景不长,虎妞因为难产而死,祥子不得不卖掉人力车去办理丧事。
祥子的一生就是一场悲剧,不相信命运的他,在黑暗混乱的旧时代中浮浮沉沉,终于彻底绝望堕落了。随着梦想的一次次破灭,他变得心如死灰,变成了一个坑蒙拐骗的自私鬼。
03
课文中的这一段描写,描绘的就是刚刚进入城里的青年祥子。他强壮自信、满怀希望,这些性格特征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得以展现的。
他的身量与筋肉都发展到年岁前边去了。二十来的岁,他已经很大很高,虽然肢体还没被年月铸成一定的格局,可是已经像个成人了——一个脸上身上都带出天真淘气的样子的大人。
这句话表明祥子年龄虽小,却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健壮身材。为什么身量与筋肉都发展到年岁前面去了呢?因为他在农村时早已经过了劳动的磨练,只有不怕吃苦、手脚勤快,才能在繁重的体力劳动当中锻炼出这样结实的身体。他已经是成人的模样,可说到底还是个涉世未深的青年。所以脸上身上都带出天真淘气的样子。
看着那高等的车夫,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扭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杀好了腰,再穿上肥腿的白裤,裤脚用鸡肠子带儿系住,露出那对“出号”的大脚!是的,他无疑的可以成为最出色的车夫,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
在这段外貌描写中,从“铁扇面似的胸”、“直硬的背”、“出了号的大脚”,都可以看出祥子的强壮。他对未来的生活满怀希望,因为他对自己的健壮有着十足的信心,这就是他赖以竞争的本钱。看向高等车夫的时候,他的心中已经满是憧憬。他竭力想象着自己如何凭借这副身体成为那样出色的人,怎样变得更加精神而体面。如此简单的理想让他沉醉,竟然不自觉地笑了起来。这说明祥子在此时还是淳朴憨厚的,他没有什么心机,也丝毫不会掩饰自己的情绪。
他的相貌并不出众,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脸上还有一块大疤。如此平凡的外表,却也难以掩饰这个青年的生机与活力。夹在这段外貌描写当中的另一些文字,才是更值得我们品读的。他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这依然是在展示祥子的精壮矫健。而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脸上永远红扑扑的,则进一步体现出了他的干练和朝气。繁重的劳动锻炼了他,让这个青年拥有了可以媲美健美运动员的发达肌肉;奔向富裕的愿望鼓舞了他,让这个青年总把自己收拾得整齐利索。
这个长相普通的青年,出于自己淳朴憨厚的本性,对健壮的身体有着一种执拗的自信,对劳动的价值则有着一种狂热的专注,都有自己简单而明确的认识。他不在意自己的模样,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仿佛把脸也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
“仿佛把脸也算在四肢之内”这一句,把祥子对强壮和劳动的信仰推向了极致,将之前关于他的所有外貌描写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将这普通的外貌、健壮的身体和他淳朴的天性、昂扬的活力融合成了一个生动的整体。
他到城里以后,还能头朝下倒着立半天。这样立着让他觉得自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挺脱的不仅是他的身材,还有他的气质;健康的不仅是他的躯体,还有他的理想。大树植根于厚重的泥土,凭着自己的根汲取养分,就能昂首挺立在天地之间。祥子认为自己就像一棵树,他也的确像一棵树,坚信只要凭借自己的强壮和勤劳,就一定能在北平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进而枝繁叶茂。
04
鲁迅先生曾经说:“什么是悲剧?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老舍先生把刚进北平的祥子描绘得如此充满希望,正是在为其悲惨的经历设定一个对比鲜明的背景。正是这样,其后他梦想的破灭、人生的沉沦才格外令人叹息。
年,老舍先生从一位朋友那里听到了一个关于人力车夫的故事,从而产生了以这一人群为主人公进行创作的想法。此前作家们写到车夫,大都是站在知识分子的角度对其表示同情。而来自贫苦市民家庭的老舍先生,则凭着自己对劳苦大众生活和心理的了解,深入到了他们的灵魂和内心深处去体味他们的人生。他广泛搜集材料,近乎痴迷地打磨润色着自己笔下的人物形象。这篇小说对于口语化的表述进行到了一个非常灵活的境界,典型化的文字描写有着极强的画面感。因而老舍先生自我评价道:“《祥子》可以朗诵。它的言语是活的”。
在平时的写作训练当中,我们经常会因为自己笔下的人物不够鲜活而苦恼。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那些文学大家笔下的人物,之所以能够如此生动形象,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们有更高超的文字技巧吗?从徐光耀先生和老舍先生那朴实无华的笔墨当中,我们可以学到关于人物描写的那些知识呢?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