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读书笔记走进青春语文跟着名家学 [复制链接]

1#

《王君语文创新教学十一讲》

王君

长江文艺出版社

-

王荣生教授说:“教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学。”关于如何写作,是很多一线语文老师感觉力不从心的盲点,青春语文的“五看教学”:看篇,看段,看句,看词,看意,为一线教师的“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框架。青春语文的每一节家常课中,都有一个主题,每一个主题都围绕学生的“学”展开,特别是语用型文本,课堂聚焦一个点,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名篇,跟着名家学写作,让学生一课一练,一课一得,真正实现了教是为了学。

一、跟着名家学谋篇布局,让文章泾渭分明

人是万物之灵,人要表达对人间万象的情怀,就要抒发感情,但直接抒发感情就不够“文学”,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通过物把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我”的感受抒发出来,那么这种文章挺难写的,它的难处就在于需要把“我”“物”“情”三者不露痕迹的融为一体,这就是托物抒情的文体写作。让我们一起看看王君老师在《扎扎实实教一点写作知识》一课中,是如何引领学生去学习谋篇布局。

精致简洁的首尾呼应。很多学生通常这样安排行文:开头连篇累牍、结尾无限拔高,开头结尾总要用很多貌似优美语句去堆砌。君老师发现了宗璞的散文,精致简洁的开头结尾,“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我不觉得加快了脚步。”“不由得”写出了当看到美景后那种被征服被迷住了的感觉;“不觉”写出紫藤萝非常美,给作者的震撼很大,影响力很大。这样首尾一呼一应,两个词语的变化,写出了一段心灵历程。

浑然天成的人、物穿插。借物抒情是学生写作文时常用的一种手法,也是语文教材中重点学习的行文技巧。王君老师是这样安排设计的,找出文中写“我”的行踪和“我”的动作的句子,看看“我”在哪里?从而,学习在托物抒情的散文当中如何安顿“我”?不能太多,不能太显。写作时不能把“我”搞丢了,同时又不能让“我”把“物”和“情”给遮蔽了。我们发现,“我”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从停住脚步伫立凝望,到沉浸在繁密的花朵光辉中,再到不觉加快了脚步。人、物穿插,推动行文的情感不断升华。

由“实”向“虚”的自然升华。紫藤萝花又开了,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在这里,作者要抒情了,由实写到虚,就悄悄地由“物”和“人”向“情”过渡了。“流”把宗璞的那些情、那些意很自然地流淌出来。

精致简洁的首尾呼应,浑然天成的人、物穿插,由“实”向“虚”的自然升华,从整体到局部,到看意,一目了然,扎扎实实。这一写作技法,让学生及时训练,学会托物抒情的谋篇布局的方法。

二、跟着名家学穿越时空,让情节曲折丰满

宗璞在《丁香结》中说:“美文不在辞藻,如美人不在衣饰,而在天真烂漫卷舒自然之中,匠心存矣。”一千多字的文章,文字有限,想要实现情节、感情丰富怎么办?作者是如何处理“现在”“此刻”“当下”的?这三者该如何衔接,这里面就有一种特别重要的写作技巧。

是不是有种看古装剧,玩穿越的感觉?作者写的时候就必须穿越,“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当时“我”正在看花,如果直接写“我突然记起”就很生硬,她就需要在“忽然”面前做点铺垫。由“芳香”而有了“梦幻一般笼罩着我”,这样就自然地穿越了。穿越过去,还得再穿越回来,“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一句话,又回到了当下。最后写“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情感自然得到了升华。

学生在平日的习作中,大概七八百字,也可以进行这样的处理,但有的同学穿越过去,在回来就不容易了。让我们再看看鲁迅在小说《故乡》中,是如何穿越到二十年前的。回忆儿时的闰土:迅哥回到家,与母亲聊起闰土说“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我”便自然地穿越到了二十年从前。现在母亲提起了他,我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故乡》中运用对比鲜明地突出了故乡的变化、人的变化,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还有陆蠡的《囚绿记》,都成功穿越了时空。

在古诗文中,“穿越时空”的篇目也很多,李商隐是擅长穿越的高人,《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穿越时空”,让文章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情节有波澜,更加完整丰富,给人回味无穷之感。

三、跟着名家学炼句铺展,让文章充满意蕴

王君老师在执教贾平凹的《风雨》时,首先把《骆驼祥子》节选《在烈日和暴雨下》,老舍实实在在地对风雨进行描写,雨星、雨滴、雨点、雨道、瀑布,微风、阵风、狂风,让人如闻其声,深感其形,犹如身临其境。贾平凹*才写风雨,不走寻常路。不着一字写风雨,却又时时刻刻都在写,满篇尽是风风雨雨。另外在《小石潭记中》中,文章第二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正面写鱼,侧面写水,无一字是水,却字字有水的影子。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写月,一字无月,读来是字字得月,这就是侧面描写之妙。多篇文章对比,让学生充分理解什么是侧面描写,如何进行侧面描写,如何围绕“风雨”安排材料。

《风雨》中作者大视野选材,有人物,也有生物、非生物;植物、动物,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男女老少。材料丰富是优点,如何安排材料是一个难点,稍作研究发现,《风雨》不长,句句锦绣,字字珠玑,作者还是花了心思的,是很有章法的。贾平凹先生在句子展开时,有铿锵鼓点的短句,有奇思妙想的比喻,有一气呵成的连动,有多角度地描摹。更妙的是王君老师在处理教材时,字句琢磨、咀嚼品读语言,通过换词、比词,改写等活动向作者挑战,环环聚焦风雨,整节课,学生被点燃,被唤醒,充分体会感悟作者“修辞炼句的真工夫”,从而学习如何炼句铺展,才能让文章充满意蕴。在“看意”时,诵读整合融了“我”的生命之意象的“变式”风雨语段,既呼应了开篇朗读《骆驼祥子》中的风雨,又让学生在“生命的风雨一定会来,没有人躲得过,我,你,你们,我们应该怎么样?”的反问中结课,余音绕梁,言有尽而意无穷,学生在最后也彻底打开了自己。

学习铺展,思如涌泉。课堂首尾严和,教师替学生着想,学习侧面描写,对比品读评点,先读后评,咬文嚼字比品,浓墨重彩生成,学生即能悟出高明作家写景物的方法。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教师的教学设计及课堂引导水到渠成,“羚羊挂角”不着痕迹。语用解读,在现行文本解读的体系中还比较薄弱,其研究的空白点还非常多。语文教师可以在词语选择、句式选择、段落衔接、语篇结构、作品风格等方面透视一个文本,着意于语用,在写作训练上下功夫。这样聚焦一个方面,挖掘出“语用点”文本才能像一个活的泉眼,一锤凿下去,会有源源不断的泉水涌现,给人滋养。

我是李会莹,我们一起阅读。

阅读经典,沐浴书香,启迪智慧,走向远方。

目标虽远,持行必至,持之以恒,久必芬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