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七下名著阅读骆驼祥子阅读训练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http://pf.39.net/xwdt/170110/5197601.html

“语文活动”刍议

蔡可

原载于《中学语文教学》年07期

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明确提出要“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随后又于年2月公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以及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素养”导向,再次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重大命题置于聚光灯下。

按照相关阐释,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组成的动力系统,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及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相应地,我们也可以说,语文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对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二者观念是一致的。

素养是指向复杂现实问题的,是综合性表现,体现了情境式的学习,也凸显学生是教学的本位和原点所在。当前,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促进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向。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以往语文界所提出的“语文活动”再次浮现,但有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的面貌。年,国家教委曾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年秋季实行),在课程开发史上第一次将“活动”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此时,活动是与学科并列,包括晨会(夕会)、班团队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校传统活动等。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一些区县举办“语文活动课设计”征文比赛,北京市的新课程计划里也特别加入了活动课,并且“语文活动课不同于语文学科课”。这一时期的语文活动课是作为与学科型课程并列的一类课程存在的,更多是方式方法的创新。年,田慧生指出,活动教学“既是一种教学观,又是一种教学形式”,从课程观念方面将学科教学与活动相结合。新世纪之交,肖家芸老师开展了语文“活动式”教学实验,提出“教学活动化,活动教学化”,旨在树立借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这些年来,语文活动课、活动式教学方兴未艾,只是措辞稍有不同,如江苏无锡锡山高中唐江澎校长提出的“体悟教学”,调动学生参与,因为“就学习活动而言,主体当然是学生”,强调的就是语文活动在课程实施中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语文活动课不同于以往的知识教学、文本教学,教学实施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1.对语文活动教学的概念不清。很多学校都积极响应,要采取活动式的教学,但是,究竟什么才是活动式,活动式教学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尚不清楚。

2.活动教学形式化、表面化。不少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便设置很多新点子、新花样,目的在于让课堂热闹、活跃起来,过于重视所谓课堂气氛,却忽视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是否达成。

3.忽视了语文的学科功能。语文活动式教学虽然强调要采取活动、实践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但是仍然要立足于为语文教学服务,设计原则也要围绕提升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展开。语文课堂中的活动式教学,要时刻以语文陈述性知识的内化和程序性知识的获得为主线,进行有序的活动安排,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弱化学科特性。

4.忽略了教师的有效指导。活动教学重在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这一过程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因此,教师的作用不容小觑,传统教学方法重视教师的作用,活动式教学同样需要教师发挥好自己的角色作用,对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全程加以指导,而不是冷眼旁观。

为了解决过去的问题,校正相应方向,进一步深化语文活动教学,有必要重新审视“素养”背景下的语文活动及活动课。其实,语文活动已经属于课程观念方面的基础概念,不再等同于方式方法层面的“活动课”课型。毕竟,学生的言语活动是思维活动、情感活动与交际行为的同步与统一,又是在具体的语言交际情境中进行的。提升语文活动课的品质,就要认识语文活动在建构语文课程方面的作用,厘清其教育特点。所谓语文活动的教育特点主要是三个方面:

1.语文活动是与语文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的明确目的相结合的。以素养为纲,把语文活动作为与素养直接结合的轴心,在语文活动中利用文本,根据需要整合言语文本和应用性知识,转化成能力,凝结为素养,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落实课程目标。这与过去语文课程纯知识体系的理念、听说读写训练的理念,都是不同的。

2.语文活动是学生的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形成理解、应用系统。要重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进入真实语言实践,亲自经历体验的过程,而不是凭老师的经验直接告诉学生知识与结论。

3.语文活动是在学校课程总体设计和实施的环境下,由学校和教师组织、引导完成的。以有教育意义的“语文活动”来展开语文课程,才能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在教科书和教师引领下自主的语文运用实践,力求避免教师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

在此背景下,语文活动课的实施应体现目的与过程的统一。从学科本质而言,语文课程的目标并不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系统性、理论性的学科陈述性知识,而是促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言:“不能把语文看成知识课,看成跟历史、地理或物理、化学一样是传授一门知识的课。学习语言主要不是学习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养成一种习惯。”就是在语文活动中学习,学会语文活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语文学科的本质并不是获得知识体系,而是进行能力构建,是技能的提升与素养的获得。显然不能仅仅依靠课堂中的知识灌输,而是需要大量的练习和实践运用。因此,语文的学习,应该以学生的言语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充分运用自己的各种感官接触使用语言。在“做”的过程中,加深对于语言知识的理解,并且不断验证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逐步将语言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语言能力。

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课程,必须要求学生在阅读、表达的实践上下工夫,不要因纠缠知识条文、概念定义而耗费过多的精力。语文教育曾经有过的一个教训就是将与语文课程相关的学科(语言学、文学、逻辑学等)知识吸收过来,用其概念搭建起理性化的“知识系统”,围绕“知识系统”展开教学。语文学习中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和根据实际需要开展的语文活动被削弱,阅读和表达实践中对语言文字的体验特性被忽视。

如果说,语文课程的难点,是探寻什么样的语言知识最具基础性、最有价值,适用的语言知识系统是什么;那么,语文课程设计与实施的重点,就是如何寻找适宜、有效的语言知识运用途径。比知识更重要的是,知识是怎样反映在教学中的。如果仅仅列出知识要点,缺乏相应的学生实践运用的途径,缺乏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方法,这样的教学,有可能会传达出围绕“知识点”加强训练的信息,因之误导教学。

语文活动课还应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整体与部分的统一。在学生的言语行为中,语文活动不应是单一的、局部的一项技能训练,而是整体的、综合的能引发学生多种语文学习行为的程序性知识建议。例如演说、辩论、故事会、比较阅读、主题研究、调研、访谈、文学期刊编纂、社团组织、网络协同学习……相关活动类型还可以进一步列举,它们构成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活动经验。这些语文活动的路径包含若干路段,各节路段具有子目标与相应的内容、过程与方法,共同构成达到一次活动的总目标和路径。在这些语文活动中,学生以发现、探究、解决问题为引领主线,以任务驱动,紧扣语言文字运用与人际交往。学习语文,也是在与内容有机结合的过程中学习这些语文基本活动经验。

语文活动中,“语文”和“活动”都非常重要。组织和开展语文活动时,不能因“强调活动”而淡化语文,也不能因“强调语文”而忽视活动。语文学习与活动是一体的。不能脱离活动学语文,否则,容易导致语文教学目标与内容的虚化;也不能脱离语文去活动,否则,容易导致语文教学目标与内容的泛化。语文活动结束之后,要考虑为学生的语文学习留下活动成果。活动成果是学生成长记录的体现;为体现学习的循序渐进,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搭梯子”,最终学习成果不要一蹴而就,要设计分阶段完成的阶段性成果。对活动成果的总结、评价、交流,要成为语文活动学习的一部分。

在语文活动课的贯彻实施中,还应注意体现教与学的统一。活动不是让学生浮泛地“动起来”,而在于引发学生言语实践行为发生。语文活动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也不是一名旁观者。活动必须是在学生主动参与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原则下进行。教师应成为活动内容和活动过程的创设者、组织者、调控者,绝不是“放羊”者、旁观者。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到语文活动中,积极地指导学生的活动,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制定活动主题及设计活动方案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好主题,设置好规则。虽然语文活动教学提倡开放性,但是,适当的主题和适度的规则,能够保证语文活动的方向性、计划性和语文活动的有效性,不至于盲目和随意、使得学习结果不可控制。聚焦学生学习,语文教师如何转化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学习活动的管理者与支持者、学生学习的评价者及学习资源的开发者,也将是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①杨向东《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上海课程教学研究》年第2期。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年版)》第3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

③赵淑兰《语文活动课简介》,《小学语文教学》年第4期。

④田慧生《关于活动教学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教育研究》年第4期。

⑤肖家芸《教学活动化活动教学化——“活动式”教学实验简介》,《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年第5期。

⑥唐江澎《为了个人意义的产生》,《教育研究与评论》年第7期。

⑦《吕叔湘论语文教学》第页,山东教育出版社年。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下载完整无水印电子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