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骆驼人称沙漠之舟,是西北大漠常见的运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精准诊疗 http://m.39.net/disease/a_9141958.html

骆驼客

骆驼,人称“沙漠之舟”,是西北大漠常见的运输工具,也是昔日丝绸古道上的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唐诗中就有“无数铃声摇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的诗句,过去把专门从事骆驼运输的人叫“骆驼客”或“拉骆驼的”。

从兰州向西走有新疆,往北走有宁夏、内蒙古等地,这些区域多沙漠戈壁,缺少水草。骆驼生性耐饥渴,只要一次吃饱喝足,往返路途中可以数天不吃不喝,骆驼的这些生理特性牛马根本无法可比。因此,每年入秋,兰州城里的“路驼客”也多起来,他们牵着骆驼拉煤、运木炭或其他日用货物,走街串巷,驼铃悦耳动听,一队队骆驼出入各城门,来来往往,很是壮观热闹。

牵骆驼,如牵牛要牵牛鼻子,最敏感、能导向的器官是鼻子,只要控制了骆驼的鼻子,骆驼也就任由骆驼客摆布了。因此,骆驼客用一根细细的麻绳穿过骆驼的鼻孔,轻轻牵拉,骆驼就可以跟随骆驼客走遍天下了。每年从四月份开始,天气转暖,骆驼就开始脱毛,且容易得病,这时,就得让骆驼在驼场休息。

八月后,秋高气爽,骆驼也休养得膘肥体壮,便要上路运货了。每九峰骆驼编为一串,一个驼队一般由八九串骆驼组成,整个驼队由一个骆驼客牵着,过沙漠,走戈壁,活跃在大西北的城市乡村。每匹骆驼次能驮三百多斤的货物,进城时,驮来的是羊毛、皮货、药材、食盐;出城时,驼背上是水烟、砖茶、铁器、砂锅之类的物品。

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驼队和骆驼客已逐渐消失。作为一种历史文化景观,只有在一些旅游景点才能见到。

脚户

脚户,是过去人们对西北地区那些赶着骡马跑运输者的称呼,类似于把赶马车的车把式叫“车户”,也称“脚户哥”、“车户哥”。近似于云贵地区的“赶马帮”者,他们全凭两只脚走路,赶牲口谋生,故称“脚户”,十分贴切。

脚户行当,非常辛苦,一去就是十几天或数个月,跋山涉水,走南闯北,风餐露宿,栉风沐雨,日行荒山野岭,夜宿鸡毛小店。每日早晚,出门、投宿,都要架驮子,卸驮子,还要喂牲口。途中遇上雨雪天气,先要保护好货物和牲口,若遇山路狭窄,脚户还要用携带的镢头,将狭窄处拓宽,将断路接起,将坑洼填平。

夏季膛河,脚户要先下水,护着牲口过河;冬季遇薄冰,脚户先下水破冰,打开通道,保证驮队通过;世情混乱之时,时有土匪强盗拦路抢劫,更是险象丛生。因为途中十分辛苦,十分危险,所以,脚户上路,都是结伴而行。大家早晨同起,路上同行,晚上同歇,一路上互相照顾,情同手足。

脚户行当,虽然充满艰辛和危险,但是受高额收益的驱使,总有那么些人,不畏艰难,毅然走上脚户之路,从十七八岁做起,一直干到中年壮年,甚至老年。行走于旷野荒山,有时也会放开嗓子,引吭高歌一曲花儿或乱弹来解寂寞,陕北民歌《赶牲灵》,就是反映脚户生活的典型之作。

20世纪50年代后,牲畜收归集体,加上汽车、拖拉机等的发展,脚户行当终于收起了鞭子,从历史长河中默默消失。除了上述陆地运输工具和运输方式之外,过去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有专门供出行用的骑乘马匹,叫做“走马”。一般都选体格健壮、性情温顺的马骡充任,配备舒适美观的鞍具,饲养上也特别照顾。

此外也有专门用来出租的走马,主人在前面牵着,客人高坐在上,通常承担当天往返的乡村之间或者进城的乘客出行任务。当然,租用走马的客人也要经济条件较好,这在今天就相当于出门“打的”了。

水上交通工具

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是皮筏的一种,也叫做“浑脱”、“浮囊”。最早的记载见《后汉书·邓训传》。东汉和帝时,护羌校尉邓训为了打败屡次反叛的羌族首领迷唐,令长史任尚率六千人由湟中出击,在青海循化一带乘革船渡过*河,这里的“革船”就是羊皮筏子。

兰州地区使用羊皮筏子已久,清康熙十四年()西宁总兵王进宝率兵“以革囊结筏,潜引渡河”,就是从张家河乘羊皮筏子渡过*河,攻克兰州城,击败吴三桂余*王辅臣叛*,这是羊皮筏子可以大规模使用的历史见证。

采用皮筏、木筏向宁夏、内蒙古运送货物,是兰州交通独有的特色。*河沿岸有河口、盐场堡、什川、青城等水路码头。河面上筏子、排子勇闯激流险滩,岸上繁忙的人群熙熙攘攘,构成兰州水运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羊皮筏子有两种类型,大的羊皮筏子由六百多只羊皮囊组成,载重可达二三十吨;小的由十三只羊皮囊组成,载重五百公斤。另有牛皮筏子,由九十个牛皮囊组成,载重10来吨。大皮筏从兰州顺流而下,日行二百多公里,晓行夜宿,十天即可到达包头。因大皮筏形如巨舟,在*河上漂行起来气势十分壮观。而小皮筏轻巧灵便,出没于风口浪尖好似骏马脱缰,被誉为“*河轻舟”。明代文学家李开生有诗赞皮筏子:“不用轻帆并短棹,浑脱飞渡只须臾“。

羊皮筏子由若干个皮囊和支撑全筏的木架即排梃组成。皮囊的制作程序是:秋冬季节选用大小适合的山羊屠宰后,剁去头蹄,挂起来十分小心地囫囵剥下完整的皮。剥好的羊皮筒子经过浸泡,然后仔细地用盐、清油和芒硝鞣制脱毛,再用细绳扎死羊(牛)皮囊的颈部、尾部和三条腿,留下一条前腿用以吹气,俗话说“吹牛皮”即从此而来。

沿所留前腿向皮囊中灌入食盐、胡麻油和适量的水,吹气后将前腿用细绳扎紧,用力摇晃皮筒子,让胡麻油和盐的混合液体糊满内皮,然后悬挂起来晾晒一段时间,羊皮囊就做好了。制作排梃要选用两根粗细在15厘米以上的柳木椽子,在上面按照一定间隔凿出方形、圆形的铆孔,用来做边帮。

再选用20来根直径5厘米左右的柳木杆,两头分别加工成方形和圆形榫头,穿进边帮的铆孔固定好,就做成了一个框架。然后用3根木杆纵向安插,用绳子绑扎固定成纵横交错的长方形框架,排梃就做好了。接着把充气的羊皮囊按照一定布局排列拴牢于排梃框架上,羊皮筏子就最终制成了。

驾驶羊皮筏子的人叫“筏客子”,在浪涛翻滚的*河上,筏客子们坐着筏子,唱着”花儿,挥着桨板,个个练就了过人的胆量和高超的技术,驰骋在滚滚激流之间如履平地。

从青海、甘肃、宁夏至内蒙古三千多公里的*河,是羊皮筏子的生存空间,广为传唱的筏子歌曲调深沉悠扬,丰富多彩,记录了筏客子驾驶羊皮筏子穿越险象环生的*河时表现出来的勇敢、悲壮和浪漫。今天,羊皮筏子已失去了它最初载客运货的功能,成为了兰州*河风情线上游客们观赏体验的一个旅游项目。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