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大漠,风沙漫漫,伴随着阵阵清脆的驼铃,一串长长的驼队浩荡穿过。这便是古代的丝绸之路,一条带着远古呼唤的足迹。
提起丝绸之路,人们便会想起骆驼,想起那戈壁沙漠上迎风傲雪、负重远行的驼队,乃至骆驼成了丝绸之路的文化符号,成为古丝绸之路不朽象征。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的确,如果没有这些忠于人类、甘于奉献的“沙漠之舟”,人们很难想象这条长达公里横贯亚洲的古代重要商路,能够延续畅通达年之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骆驼,就没有丝绸之路;没有骆驼,丝绸之路就不会延伸如此之远、绵延如此之长久。
丝绸之路始于贸易,但留给我们后世的却是文化。骆驼是人类的忠实伴侣,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许多文人墨客赞美骆驼品质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作品,也有一些陶瓷工匠、艺术家创作的骆驼陶俑等陶瓷艺术品流传百世,这些都成为我们今天了解、传承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物史料,弥足珍贵。
在我的收藏经历中,也遇到过几件有关骆驼的陶瓷品,拿出来让大家一品。
一、器物描述
1、黑地白釉胡人骆驼纹如意型台座枕。前高4cm,后高11cm,最大直径17cm,底足直径8cm。瓷枕正面为黑地,在黑地上用白釉填塑出一位商人牵着一头双峰骆驼,行走在茫茫沙漠中。瓷枕的背面和足施白釉,胎釉结合致密。(图1、2)
瓷枕画面刻画生动,商人和骆驼都是跋涉状态,反映出路途的艰辛。这些留着大胡子的商人大多来自西亚,在唐朝时我国官方称他们为蕃客,民间则称之为胡人。瓷枕兴于唐,开始器型较小,到宋元时器型加大、广泛应用,有的用于陪葬,更多的是生活实用。此瓷枕器型较小,便于携带,可以推断是远行实用器。可以想象,遥远路途,浩瀚沙漠,当人畜两乏或黑夜降临,骆驼就地卧倒,胡人便掏出随身的瓷枕,仰枕席地而息......
2、青瓷骆驼驮丝绸陶瓷俑。高43cm,长35cm,宽21cm。骆驼四肢粗壮有力,引颈昂首,双目圆睁,仰天嘶鸣。驼背上置驮鞍,驮鞍上有长短不一的5匹丝绸锦缎,两侧是扁形平足水壶。驼俑通体施青釉,施釉较薄,积釉处色泽较深,右腿上方点褐彩。(图3、4)
此驼俑造型准确,健劲的四肢,粗长的曲颈,狭小的鼻孔,反映了骆驼的耐劳、负重、雄健特性;同时骆驼的造型生动形象,动感十足,昂首仰天,张嘴嘶鸣,尤其是骆驼下唇的卷舌,更是惟妙惟肖,把骆驼长途跋涉中任劳任怨、不负艰辛、坚韧不拔的优良品质刻画的活灵活现。
二、两件瓷器年代烧造窑口的鉴定
1、胡人骆驼纹如意型台座枕
瓷枕是中国古代瓷器造型中较为流行的一种,据专家考证,瓷枕最早出现于隋代,唐朝时开始大量生产,两宋及金、元时期最为鼎盛。在瓷枕的发展史上,有以下几个规律:第一,瓷枕的形状由小到大。原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先生总结认为,隋唐时瓷枕以姣小著称,一般在15cm左右,唐晚期、五代时期尺寸稍增,达20cm左右,宋金时期30cm左右,元代时40cm以上。第二,瓷枕的器型和烧造工艺由简单到复杂。唐和五代以前的瓷枕,瓷枕造型单一简单多为几何型,如圆形、椭圆形、如意型、叶型,装饰工艺多以模印、细划绞胎等为主;宋金时代器型变得多样复杂,出现了人物型、动物型等,纹饰则出现了绘画、刻划、堆塑更为复杂的装饰手法。第三,瓷枕的造型与纹饰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文化、习俗、时尚、追求。
综合以上瓷枕演变的规律,我收藏的这件瓷枕应该为唐代北方窑口烧造的,一是器型较小,最大直径不足20cm;二是装饰手法为模印;三是胡人骆驼纹反映了唐代丝绸之路繁荣兴盛时期的风土人情、时尚文化。此瓷枕购于河北磁县,应该是北方窑口烧造,至于是不是磁州窑早期作品还是其它窑口烧造,还有待进一步考据。
2、青瓷骆驼驮丝绸陶瓷俑
提起有关骆驼的古代瓷器,人们首先会想到唐三彩骆驼俑,特别是年西安考古时发掘的那件著名的乐队三彩骆驼(图),造型独特,色泽鲜明,惟妙惟肖。
其实在我国古代,有关骆驼塑象的出现要比唐三彩俑早上千年,至少可以追溯到丝路之路开通时的汉代。在河南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上,就刻着一头奔跑的骆驼画像(图),一个大鼻子的胡人骑在骆驼的双峰中间,骆驼的姿态和飞奔的马相近,但骆驼的四肢和蹄子却被误认为马的形状,连尾巴也像马尾一样飞起来,反映出汉代时的石匠对骆驼的容貌还不是很熟悉。可见,古代人们对骆驼这种外来动物的认知,有一个逐步熟悉的过程,反映到艺术品中,则是对骆驼的造型、特性的把握越来越准确、生动,象大量生动精美的唐三彩骆驼俑的出现,反映出唐时工匠对骆驼的把握已经非常成熟了。
那么,笔者收藏的这件青瓷骆驼俑是什么年代的呢?从考古发掘情况看,这件青瓷骆驼应该早于唐代,是南北朝时期河南安阳相州窑烧造的作品。依据主要有三:一是这件青瓷骆驼相对于唐三彩骆驼俑,从造型到制造工艺的复杂程度,都较为简单,其中对骆驼背上所驮丝绸的表现手法更为形象、直观,再现了商人从中原携带大量丝绸返回的情景,当然从不同历史阶段瓷器的烧造工艺看,南北朝时期烧造这样的骆驼青瓷,可能已经是很复杂难度很大了。二是从纹饰装饰上看,隋和隋以前,非常流行平足扁型水壶,较早青瓷上也开始出现点彩工艺。这件青瓷骆驼,驼背上有左右两个平足扁型水壶,右肢上方点褐彩,符合隋以前征。三是此骆驼俑购于安阳,应该是相州窑烧造的。相州窑在南北朝时期青瓷的烧造水平已经很高,象仰覆莲花尊就是北齐相州窑著名的青瓷艺术品。
隋代巩县窑青瓷骆驼(郑州博物馆)
三、鉴赏
贸易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会推动文化的交融。历史不会想到,当中国西汉王朝的皇帝刘彻派张骞出使西域七八百年后的大唐盛世,阿拉伯半岛上的伊斯兰教先知默罕默德在教训他的穆斯林弟子“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知”。
今天我们看到出土的陶瓷骆驼造像,多数做昂首嘶鸣状,这反映了古人在骆驼身上寄寓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渴望走向远方的心愿。齐东方先生认为,“唐代骆驼的塑造渗透了对现实生活的歌颂和向往,不是简单的形象再现;它们或大步行走,或引颈长啸,表现出勇敢坚韧的精神,有的凄惨悲壮,像是对险象环生的恶劣自然进行着抗争。骆驼上的货袋,常常装饰着一个很大的兽头,像虎头;驼囊上的怪兽形象未必是虎,有多种不同的样式。如果对骆驼的出现、演变、形象、组合特征、兴盛和消亡的时间作系统考察,唐人对骆驼的热烈赞美无疑暗示着对漫漫丝路象征的歌颂。”张祜《雁门太守行》“驼囊泻酒酒一杯,前头滴血心不回”。驼队,是万里沙海中唯一移动的风景,叮当的驼铃,奏响的是雄伟壮阔的文化交流进行曲。
(作者:河北省教委马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