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老王初读不识穷人苦,再读深知做人难 [复制链接]

1#
中科治白癜风疗效更显著 http://www.txbyjgh.com/

一说到人力车夫,最鲜明的形象就是老舍先生笔下的“骆驼祥子”。

祥子,生活在旧社会。他有纯朴的理想——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一辆车。

他的悲剧,脱离不了当时那个特殊的社会环境。

人力车夫的经济能力、社会地位,都不足以承担一个家庭。

青年时期,他们可能辉煌过一段日子。可是,随着体能的下降,他们很快就走了下坡路。

“一个跟头摔死在路上。”

年当代文学家杨绛创作了一篇回忆性的散文——《老王》。

这篇散文以人力车夫老王为焦点,从“我”和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展现了一个穷困潦倒又心地善良的老王形象。

老王的死看似毫无意义,却震撼人心。

杨绛先生用一颗悲悯之心去审视人性,思考人生。

全文充溢着人道主义的关怀。

老王是不幸的。

他年纪大了,身无长物,又无一技之长。

靠拉车讨生活。

拉车是一碗青春饭,需要强健的身体才能支持。

单身的年轻男子,可以靠拉车养活自己。

一旦成了家,有了家累,就会立即捉襟见肘。

车夫们就将希望生下儿子,来延续自己的工作。

儿子长大后,拉车来养活自己,一代传一代,贫穷传递贫穷。

在《骆驼祥子》中,老马的儿子死了,二强子的儿子还小,所以,他们的生活难以为继。

老王没有家庭,没有儿子,所以他的生活必定是走向陌路的。

他只有一个哥哥,可惜死了。

两个侄儿,没有出息,不来依靠老王就不错了。

老王的所有经济来源,就是自己的一辆车。

老王的主顾很少。

不仅是因为他年纪大,还是因为他有病。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

别人都嘲笑他的瞎眼,说他是年轻的时候不老实,得了什么羞耻的病。

这对于老王来说,又是一层精神上的折磨。

像他这样的车夫,属于北平洋车夫里最末的一派——

“这些人,生命最鲜壮的时期已经卖掉,现在再把窝窝头变成的血汗滴在马路上。没有力气,没有经验,没有朋友,就是在同行的当中也得不到好气儿。”

年起全国倡导“公私合营”,要求把各个行业的人都组织起来,反对私营,反对单干。

这对老王来说,是一件好事。

以他的体力、能力,加入团体,是明智的。

可是,老王没有反应过来,没有加入进去。

他成了单干户。

没有家人,没有组织,老王的孤独又加重了一层。

老王的苦难还在继续。

后来,因为要彻底反对所谓的“阶级压迫”,不准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三轮车就被取缔了。

老王只要将载人的三轮车,改装成运货的。

但是,他没有力气,运不了货物。

一个老先生看他可怜,将自己降格为“货”,让他运。

以前载人的时候,老王的生活只能算勉强。

现在只有唯一的一个主顾,老王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这时候,他病了。

前几个月还能勉强支撑着到杨绛先生家里,后来就只能托别人传话了。

老王的最后一次登场是他去给杨绛先生送香油和鸡蛋。

“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只眼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

第二天,老王就死了。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这是老王去世多年后,杨绛先生对他的忏悔。

对于老王的死,杨绛先生一直如芒刺在背。

在老王眼里,杨绛和钱钟书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杨绛先生经常坐老王的三轮。

这对老王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他把杨绛先生看成是一个朋友,不再是一个普通的顾客。

述(最多18字

“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一路上的车程,两人一起说着闲话,对于老王来说,是苦难生活中难得的亮色。

不止是作者本人,杨绛先生的女儿也很关心老王。

老王的另一只好的眼睛,到了天黑就看不见,她给了他一大瓶鱼肝油。

晚上就能看见了。

可以想见,老王对这一家人怀有怎样的感激之情。

文化大革命开始,钱钟书与杨绛先后被下放到“五七干校”。

从干校回来,杨绛已经六十多岁了。

那样清高的文人,被剃了阴阳头。原本幸福的家庭支离破碎,女婿自杀,丈夫钱钟书不知什么原因一条腿走不了路了。

女儿钱媛也不在身边。

杨绛先生三不五时还被拉去批斗,还被写大字报。

物质生活没法保障,就连做人的尊严也遭受践踏。

杨绛先生认为老王是弱者,需要帮助;殊不知,在老王那儿,他认为杨绛一家也是弱者。

他们遭此劫难,老王虽然不能拯救他们一家于水火,但仍然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给予他们最大的帮助。

“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老王比很多人力车夫都要老实。

因为是代送,老王只肯收一半的车费。

医院,老王不肯收车费。

杨绛先生执意要给钱,老王拿了钱,但是很不放心的样子。

他已经很穷了,这时还记挂着别人的生活。

老王和杨绛一家的关系,不是朋友,不是亲人,也不像主顾。

但是,老王对这一家人格外亲厚。

在生病的日子里,他扶着病到杨绛家里,看看有什么能帮得上忙的。

后来,渐渐严重了,他只能托邻居来传话。

老王是将他们视为亲人了。

在去世前一天,他拿着香油和鸡蛋,要送给他们。

在那个艰难的年代,香油和鸡蛋,是特别的珍贵。

他想用这两样东西,来表达对这一家的温情。

我们很难想象这些东西,老王是怎么一点点积攒下来的。

这是他的全部积蓄,也是他的全部遗产。

他给这一家人全部,交出了全部感情。

这次临终会面,给杨绛留下了太多的遗憾。

她没有请他进屋坐坐,没有请他喝杯茶,没有送他下楼。

这次,她依然用钱来回报老王。

他的死,还是在十多天后,由邻居告知。

与老王对他们一家做的相比,作者觉得自己的付出太少了。

文中多次提到了钱,作者对老王更多是经济上的接济。

而老王对这一家人付出了全部的情感。

以情待人,老王精神世界是高贵的。可是杨绛以最世俗的方式去对待。

两相对比,这让杨绛羞愧不已。

李存光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老王》这篇散文:

“这篇文章主要在于它是一个受害者的严肃反思,一个正直心灵的痛苦自审,一个最无责任者对自己责任的拷问。”

毫无疑问,杨绛一家是善良的。

他们照顾着老王的生意,用金钱尽量不让老王吃亏。

她是无责的,同时也背负着深深地愧疚。

老王无条件的奉献,多次给予的温情,都被金钱给挡了回去。

在精神上,杨绛觉得在老王面前相形见绌。

有些人,在物质层面上,他们贫困潦倒。

可是,在精神上,他们同样可以拥有高贵的灵*,比任何清高的文人都要高贵。

明白了这点,我们才能真正懂得老王的善,才能真正感受到杨绛先生的“愧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