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写作很多人都觉得“头疼”,别说我们普通人,实际上,就连古代大诗人杜甫这种才高八斗的人也不例外,李白还以“借问别来太瘦生,总问从来前诗苦”来调侃为作诗发愁的杜甫呢。
由此可见,写作这事想要做好确实不易。为什么呢?
因为市面上绝大多数关于写作的参考书,甚至语文课堂上的教学任务普遍都在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把文字写好、修改好;
却没有解决“如何能快速地写出一篇文章”以及“如何使你的故事引人入胜”。
现在,有一本《写作脑科学:屠龙的高效写作指南》很好地解决了上述的两个问题。
本书作者杨滢是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前顾问,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认知成像科研教授,学而思培优前首席科学家,Ted演讲嘉宾,还是微博百万粉丝的脑科学博主。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作者未花一分钱广告费,仅用她自己的文字就吸引了百万粉丝,粉丝们评价她的博文“比小说还精彩,读着酣畅淋漓”。
和市面上其他写作干货类书籍不同,本书是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先分析人类喜欢什么故事和文章结构,再来介绍如何根据脑科学原理来迅速构建故事,让你快速写成一篇吸引人的文章。
01一个快速写作的游戏:皮亚杰建构
万事开头难,很多写作者苦恼的第一个问题,其实不是文笔不好,而是提起笔来却迟迟写不出来一个字,本书作者称之为“空白页综合征”。
为了解决这个“病症”,本书给我们介绍了一个快速写作的游戏,那就是“皮亚杰建构”。
皮亚杰建构是什么?听上去就很复杂的样子,别担心。本书化繁为简告诉我们:
皮亚杰建构是指“把一个复杂的任务拆分成很多小的任务,逐一去解决,最后合成在一起,就完成了一个大的任务”。
它分为两步:
第一步是“解构”,看大任务怎样拆成小任务比较合理,每个部分应该怎么实现;
第二步是“建构”,把拆好的几部分拼起来,争取能够拼成大的任务。
我们来举个例子,就更容易理解这两个步骤是如何进行的。
假如我们要教幼儿园的小朋友画太阳和兔子的简笔画,可以把教小朋友简笔画分解成如下几个小步骤,如下图所示。
1.带小朋友观察太阳和兔子可以分解成哪些几何形状;
a)太阳:可分解成圆形和直线
b)兔子:可分解成两个椭圆(耳朵)、三个圆形(脑袋、身体和尾巴)、两个点(眼睛)和连个半弧形(嘴巴)
2.教小朋友学会画点、线、圆形、椭圆等几何形状;
3.最后,把这些几何形状拼接起来,就是一副完整的简笔画了。
其中,步骤1就是简笔画的解构,步骤2和3则是简笔画的建构。我们只要按照拆解的步骤一步步教学,就能教会小朋友学会画简笔画。
解构再建构的目的就是让一个大而难的任务,变得小而简单。
我们在写作时同样也可以进行解构和建构。
本书把“快速成文”分解成一下几个步骤,只要我们按照步骤,间隔重复地多加练习,一定能练成一双“写作快手”。
名词与场景白描
形容词与替换
引经据典与文章立意的水到渠成
动词与画龙点睛
把所有成果串联成段落
02写作建构的五步法
建构第一步:名词与场景白描
《写作脑科学》指出:能将名词关联到名词就是场景描述的基础。
所以当我们遇到一个作文题目时,先不要着急写句子,而是要想想这个主题(或者说场景)可以扩展出其他什么名词。
记得小时候,我妈妈也给我做过类似的训练,我现在也会给4岁的儿子作类似的训练:
我带儿子去公园、博物馆或者动物园时,都会引导他说“看看这里有什么东西呀”“这是干什么的呀”“骆驼/大象像什么呀”。
我儿子就会说“这是一颗大树”、“这是恐龙化石”、“骆驼的背,鼓起来的,像小山”。
这种训练就是从名词到名词,再后来儿子就很会表达和联想,说“公园里有大树、花朵、石头,还有很多小朋友一起玩”、“博物馆里有霸王龙、腕龙、迅猛龙”、“骆驼好大,马也很大,但是马背上没有小山,斑马也是......”。
这种从名词到名词的联想训练可以帮助作者进行“广角收缩”:想到公园的一个场景,我可以想到秋千、花坛、喷泉等,以及关于这个场景我可以描述什么。
等你看到一个场景就能随便说出几十个关联的名词,场景描述就很容易了。
本书以“长城”为主题进行举例,按照建构五步法形成一篇短文(段落),我们继续往下建构。
第1步:长城的联想名词
山峰、山谷、天险、信号、狼烟、战争、冷兵器时代
有了这些联想名词后,就可以开始进行建构的第2步,给这些名词搭配合适的形容词。
建构第二步:搭配形容词
同样可以当成一个游戏进行训练,如图所示:在正中央的名词模块内填一个名词,联想与之能搭配的形容词,发散出去。
同样回到“长城的主题。
第2步:给长城的联想名词搭配精准的形容词
长城—绵延万里山峰—层峦叠翠
山谷—郁郁葱葱屏障—人工
信号—重要、宝贵狼烟—四起、烽火
战争—残酷冷兵器时代—血肉相搏
当看到一个名词就能想到10个甚至更多描述不同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时,如何进一步找出最合适最精准的形容词呢?
那就要靠形容词的近义词替换了,近义词替换就是“精准描述”的训练。因此,词汇的积累也非常重要。
建构第三步:引经据典与水到渠成
完成上面两步,我们就有一些名词和形容词的词组,接下来就可以去确定文章的立意。
信息发达的时代,可能所有你能想到的角度,都被人写过了,如何有新意?
要知道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学史,唐诗、宋词、元曲、散文都极有文化,《写作脑科学》建议我们背诵古人名句,就能帮助我们找到立意。
说到这,肯定会有些作者跳出来了“我想不起来那么多诗歌典故,名人古话怎么办?”这就需要平时的积累了。
输出的积累在于输入,写作的积累在于读书,所以我们要看书,要背书,要背成语典故,当然,也可借助很多网络平台和app直接搜索。
就像跳舞要做拉伸,练功要扎马步一样,这些基本功必须经常练。
那么,说回“长城”的例子,有这样一句古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争时,信息是很宝贵的,信息传递就很重要了。杜甫的这个角度就可以成为你的立意。
这样,关于“长城”的文章立意就有了。
第3步:从诗词歌赋、成语典故等中找到文章的立意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建构第四步:动词与画龙点睛。
脑科学家们早已有研究指出:人脑对动词特别敏感,而且处理动词时激活的大脑区域与观察或者做动作时激活的大脑区域有重叠之处。
这就意味着,我们听到动词,就会想象到动作。
因此,好的动词能够恰如其分地把几个名词连起来。
什么是“好的动词”呢?就是越具体、越动态、越形象越好,因为这样有助于大脑更好地去“想象”动作,产生强烈的画面感。
比如:
“他痛苦地答应了”,对比“他咬着牙红着眼睛点了点头”,后者显然描述的情绪更强烈;
“我吃了冰激凌”,对比“我舔了舔冰激凌,又在嘴里咂了下味道”,后者把冰激凌的美味和一个吃货的表现描述得更生动。
依然回到“长城”的主题例子,我们在那些名词的组合中都放一个有动态感的词。
长城——蜿蜒——山峰
长城——蛰伏——山谷
屏障——抵抗来袭
狼烟——传输——信号
冷兵器时代——血肉相搏
最后,我们就可以把以上4个步骤的素材整合串联起来。
建构第五步:把上面的部分结合起来
为了方便对比练习,我们把“长城”主题的前面4个步骤素材放在一起,方便整合。
联想的名词和形容词
长城—绵延万里山峰—层峦叠翠
山谷—郁郁葱葱屏障—人工
信号—重要、宝贵狼烟—四起、烽火
战争—残酷冷兵器时代—血肉相搏
添加动词
长城—蜿蜒—山峰长城—蛰伏—山谷
屏障—抵抗来袭狼烟—传输—信号
冷兵器时代—血肉相搏
中心思想(文章立意)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把上面串联起来,我们可以写出如下段落:
绵延万里的长城,蜿蜒在层峦叠嶂的山峰之上,也蛰伏于郁郁葱葱的山谷中。冷兵器时代,尝试一个人工屏障,也是一座信号台。匈奴来袭,狼烟便四起。
因此,长城传输的是战时最宝贵的东西:信息与情报。所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三金”,古代战争最宝贵的就是信息了。
这不是一个完美无暇的撰写,仍待修改,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它已经是一个很好的段落了,对不对?
特别对于“空白综合征”或挤牙膏般的写作者来说,能够用这样的建构方法来写作,就非常容易地写出一个又一个段落,一篇完整的文章也就应运而生了。
03将五步法用于多场景、多主题式练习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文章都无法写出来,又怎么能把文章修改好呢?要知道,写好一篇文章的前提是你首先得写出来一篇文章。
可以说,“快速成文”在如今人人都可以做自媒体的时代,是每一个内容创作者都应掌握的、必备的写作技能。
《写作脑科学》推荐的建构五步法则真正解决了我们“空白综合征”的痛点。
当然,任何一种方法都需要多加练习才能熟能生巧,灵活运用的。
另外,五步建构法除了可以用于上述例子的具象化“长城”外,还可以用于其它任何你需要的场景。
不管是学生考试的作文题目,还是古今中外各种话题,或者其他说明文、议论文、观点文等等,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帮助你快速成文。
在《写作脑科学》里,作者还专门用了一整个章节的内容,将以往年中考作文题目、高考作文题目、以及古今中外等极其丰富和全面的主题作为建构样例,带着读者一起进行建构练习。
如果你是学生,想要写出好作文;如果你是策划,想要写出好文案;如果你是编剧,想要写出好剧本;又或者你是电商,想要写出好广告......
不论你是哪个角色的内容创作者,都不妨来读一读《写作脑科学》。
相信你阅读学习后,根据其中技巧反复练习,就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从而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