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骆驼祥子在不同的时代中被以不同的角度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哪家医院最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骆驼祥子》在不同的时代中被以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在叙述的框架里,这是一个“旧社会的悲剧”,是一首无产阶级的苦难悲歌,甚至还可以贴近文学描绘悲惨现实来高呼的文学观;在城市化进程中又有许多评论家从农民进城的角度进行解析,从城乡二元矛盾来分析祥子的形象。

随着分析的不断深入,祥子的“农民”身份开始受到质疑,有学者认为祥子的农民身份只是老舍用来选择一些特殊品质的工具,因此“小说中指称的‘乡下’其实是一个虚拟的存在,祥子的‘农民身份’也是一个虚假的装置”。

有的学者又认为祥子的形象“是现代文学史上最经典的‘城市外来者’形象”。二者之间的巨大分歧来源于祥子暧昧的文学形象:一方面,祥子作为农村青年对农村颇为疏远,却对北平有着一种至死不渝到让人难以理解的爱,使得评论者质疑他的农民身份。

另一方面,祥子作为北平的车夫,却从始至终没有展现出一点他心目中城里人的“体面”,而是在理想的道路上一次次撞得头破血流。北平这座城市以苦难拒绝着祥子,让他无法摆脱“外来者”的形象。而老舍谈到《骆驼祥子》的创作经验时明确指出:“我的眼一时一刻也不离开祥子,写别的人正可以烘托他。”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也还是因祥子而存在于故事里,我决定不许任何人夺去祥子的主角地位”。

可以看到老舍在创作中十分明确祥子的中心地位,要“写出个劳苦社会”就要以祥子为核心寻找“生活与生命上的根据”。这也证明祥子的农民身份和北平车夫祥子是老舍苦心为祥子寻找的身份依据。然而祥子形象的模糊是来源于作者的安排不当吗?

如果是这样,我们又无法解释文本的流畅自然和祥子艺术形象隽永的生命力,究竟祥子是以一个怎样的形象唤起了读者的同情呢?问题就要从祥子的双重身份开始分析。二、第一重身份:“农民祥子”祥子的农民身份赋予了他踏实、勤劳、诚实等质朴的农民品质。

祥子的农民形象是可爱、结实而富有生命力的:“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部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他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健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祥子的人物形象是《骆驼祥子》全书的中心,而农民祥子就是祥子形象的前提条件,牢牢地占据着整篇小说迈出的第一步。在农民形象的放大镜下,祥子勤勤恳恳奔着买车的梦想就被加以放大:“他不吃烟,不喝酒,不赌钱,没有任何嗜好,没有家庭的累赘,只要他肯咬牙,事儿就没有个不成。”

因此,读者带着对农民深沉的爱去看祥子,陪着祥子一样深深沉醉在梦想实现的快乐之中,看着祥子拉上自己的车:“他自己的车,弓子软得颤悠颤悠的,连车把都微微地动弹;车厢是那么亮,垫子是那么白,喇叭是那么响……”

读者也被这个农民小伙质朴旺盛的生命力打动了,而这也是悲剧之所以动人的前提。当第一次被抓壮丁丢了车时,“过去的成功全算白饶,他得重打鼓另开张打头儿来!祥子落了泪”。不知多少读者也陪祥子落了泪。

这种效果离不开老舍通过文学手法有意识地运用了丰富的材料勾勒祥子的农民形象,正如老舍所说:“假若我能把这些细琐的遭遇写出来,我的主角便必定能成为一个最正确的人,不但吃的苦,喝的苦,连一阵风,一场雨,也给他的神经以无情的苦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