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虽为十里洋场,但浓厚的传统文化仍为强势。坚守传统文化的上海人家被称为“老派人”,而新派人大多为洋大学生或在洋行现代企业任职的,尽管他们认为传统过年繁琐费神费时,但一年也就这么一次,也就顺水推舟乘机热闹一番。这有点似今日香港的白领。
老上海的过年,还是很传统的。老上海的“年气”,最早在农历十一月下旬,随着住家裁缝的到来而开始来了。老上海只要是小康以上的人家,一年将尽之时,一家老少总要添一点四季新衣,旧衣服也要放放改改。
因为成天在内宅与女眷打交道,故住家裁缝大多是中年女性,她们只会做中装。他们与东家相熟相知,生活(工作)铺板一搭,花花绿绿的衣料往上一堆,左邻右里有事没事也会过来凑凑热闹聊聊天,喜气自然就来了。
老上海年俗,吃年夜饭时就要穿上过年的新衣,如是花团锦簇煞是好看。
上海人说起来海派,但穿衣之道还是十分严谨,直到解放,女子穿裤装是不能进出大场面的。
过年期间,再开放再出格的女子都要穿旗袍,因为天气寒冷其实是棉袍,为了显示身体曲线往往翻一层薄薄的丝绵,也有用骆驼绒做衬里,面料则丰简由人,最大路的是织锦缎,讲究一点的有獐绒、天鹅绒,更有手工绣花串珠……下配绣花鞋,时髦点的就是玻璃丝袜高跟鞋,外出拜年时再压一件皮草,双手在皮草暖筒里一捂,三轮车上一座,千娇百媚,也是上海大都会一道风景。
一般小市民披件海虎绒大衣也不算太失面子,而这些量体定做的旗袍都出自住家裁缝之手。至于吃了上顿无下顿的穷苦人家就另当别论了。
当时的上海时装名店如鸿翔只做西式服装,从来不做旗袍,订制旗袍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事。
上海先生很早就告别长衫,唯独过年那几天大家都共同遵守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穿中装。特别在祭祖仪式和社团及公司团拜会上,再时尚的上海先生,也是长衫马褂:蓝长衫黑马褂,是中国绅士的礼服。
一些在洋行服务的先生对这一传统做了大胆改革:内里是笔挺的西装裤,西式衬衣羊毛衫,外罩一件薄花呢长衫,下配锃亮的皮鞋,头戴呢帽,再松松围一条羊毛围巾,这种海派中式打扮真让男士有一种玉树临风倜傥潇洒的风采,既传统又时尚,很受当年白领先生们的欢迎。
中国过年习俗,看似都是吃吃喝喝,其实内里传递的信息,是十分深远的。常年农业社会的生活模式,没有社会福利没有社会保障,也无太多娱乐,老百姓赖以依仗的,唯有家族间的相互提携交往。故而,中国人从来十分看重宗族内的交往。过年的一切风俗传统,其实就是紧紧围绕着家族宗亲四个字。
老上海人对高定的重视,显示了一种摩登态度:那就是一团和气之中,追求每个人与自身更匹配的气质与精致。
中西合璧才是上海的“国际化”,数典不忘祖,开眼不自闭。
黄金九线也为不少追慕民族风气的绅士提供心裁别出的“中式华服”,因为黄金九线是中国人自己的高定品牌,是在中国故事中成长的国际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