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洞开阅读论坛也谈阅读时的勾画圈点 [复制链接]

1#
小时候,每逢暑假,最恨的事莫过于老师规定的读书任务,因为读书时要勾画圈点。可我读一部小说正酣畅淋漓,忽然想起此事,不得不从头来过,提笔胡乱勾画一通。后来成为教师,看着学生在试卷阅读文本,竟是找不出一处没有不被勾出之处,对此就更是厌恶了。

大多数人甚至教师都声称勾画圈点是一种优秀的阅读方法,是阅读必要的工具。但如果他们弯下身子问问孩子勾画圈点时真实的心路历程,就会知道多数孩子在使用此方式时都是*画一气。

不过,我自己阅读时其实会勾画圈点,也认为这种方法很重要。所以,这次,我想谈谈勾画圈点。

勾画圈点不是一种阅读方法,对提高阅读效率没有直接帮助。

我们的阅读活动可以分为两种类别,其一是鉴赏型阅读,其二是研究型阅读。鉴赏型阅读首先以从阅读中获得愉悦为目的,辅以评价。就首要目的而言,勾画圈点无法带来或者加强愉悦,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打断愉悦。试想,在读一个侦破故事时,就在福尔摩斯要说出真相时,你却要拿出笔,学习金圣叹在此处批注“此处甚妙”。

研究型阅读首要任务是从文本中获取信息,勾画圈点看上去对此有所帮助,甚至不少成年人认为确实有效,但孩子却难以有相同的感受。这种差异来自于成年人与孩子对获取信息理解的差异。成年人的研究型阅读大多至少有一个具体的目的或问题,勾画圈点便是以此为任务。多数孩子其实根本没有进入研究型阅读,阅读除了获得愉悦,更多是猎奇,勾画圈点便没有目的。没有目的的勾画圈点不仅对阅读没有帮助,反而会妨碍阅读。

正确的勾画圈点应基于任务或问题。

勾画出好词好句不能算一般阅读活动中的必要任务。除开勾画圈点对阅读活动的中断,好词好句本身是一种含糊的说法。什么叫好词?华丽的词、精到的词还是生僻的词?如果文本中存在这样的好词,那么这些词脱离文本单独出现时也有被勾出的必要嘛。比如我此时此处写出“蹁跹”一词,你勾还是不勾。什么是好句?是语言、修辞精妙,还是含义深刻。比如“认识你自己”这句话如何,它无比普通,却是苏格拉底的名言。

勾画圈点的任务需要由成年人阅读前提出,或者成年人引导孩子自己提出。任务可以保证孩子阅读时的专注度,也可以保证有效性。但任务同时也会打断阅读的连贯性,尤其会破坏阅读诗歌、散文和小说的体验,因此被用于非虚构类文本阅读或文学类文本的第二次阅读更佳。任务无论是某种目的还是问题,大都会带有任务发出者的价值判断,会局限孩子的视野与想象。因此,勾画圈点本质上更适宜阅读非虚构类文本时使用。

勾画圈点的任务不应过多和过细。任务过多,阅读就变成了考试阅读理解,阅读获取的信息会碎片化。任务过细,孩子注意力被迫集中于琐碎的对象,容易把细节等同于文本全部。就阅读提出的前置问题一般可以关于文本主题、角色、风格、结构或家长希望孩子了解的方向。比如我们在《朝花夕拾》的教学中,就让孩子去寻找文本中鲁迅可能“撒谎”之处,在《骆驼祥子》的教学中,我们让孩子寻找“车”对祥子的意义以及祥子对车认知的变化。在《艾青诗选》的教学中,我们让孩子寻找不同诗作中出现的相似的词汇以及其反映的主题。这些问题都会让孩子在阅读时有明确的勾画圈点对象。

勾画圈点应与书签配合使用。

一般人很少把同一本书读两遍,勾画圈点无论多么详细,当书被束之高阁后,都没有任何意义。勾画圈点的内容只有在阅读之外被使用才产生价值。因此很多人使用摘录本来使这些内容脱离书本的束缚。然而摘录本中也会产生新问题。首先,使用者需要寻找某个内容时难以在一本书的多次摘录乃至多本书的多次摘录中准确定位。其次,理解词句很多时候依赖语境,如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这样平淡无奇的话,必须在语境中才能知道其价值。使用者即使在摘录本找到该话,却难以结合上下文理解。最后,摘抄的效率太低,既打断阅读,又浪费时间。

书签才是保障勾画圈点价值的王道。很多人没有意识到,阅读时勾画圈点的潜台词是将来会再次阅读。除非特别偏爱的文本以外,大多数再次阅读是来源于查询和研究的需求。要在一本二十万字的书中找出一段百来字的话,难度与没有勾画圈点差别不大。因此,勾画圈点暗含了一个需求,易被找到。一张被做过标记的书签则能很好实现这一点。勾画圈点的内容只有被找到被回忆才有价值。

书签应该易辨识。这里所说的书签并非那种制作精美,具有收藏价值的书签。阅读一本书时,不可能只在一页勾画圈点,因此需要多张书签标注。较好的书签是瘦长的便利贴。书签上端可以用简明的话写下自己的观点、勾画的理由、本页的大意等信息。特别重要内容可以在书签顶端加星号。这样,当一本书合上时,书本上缘呈现的便是整本书你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