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物归其所,海派旗袍回到发祥地上海
TUhjnbcbe - 2023/9/7 22:31:00

来源:文汇报

展览现场,海派旗袍精品集中亮相。

◆现场展出藏青色衬骆驼绒提花真丝短袖夹旗袍。均本报记者叶辰亮摄

本报讯(记者李婷)由发源地上海风靡至全国的旗袍被誉为海派文化的代表。近日,台湾收藏家王水衷将珍藏的件海派旗袍和相关饰品慷慨捐赠给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成就文博界一段佳话。昨天,文物捐赠仪式在沪举行,馆方从中精选出70余件举办“衷藏雅尚·海上流晖——王水衷捐赠服饰展”。

“这些旗袍和饰品是我花费近30年时间收集到的,别人问我会不会舍不得,今天早上看到展览后,我觉得我最初的决定是正确,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是最好的归宿。”王水衷说,每次捐赠自己的收藏,就像“嫁”女儿,百般地不舍,但真的“嫁”对了人,心里是非常高兴。海派旗袍回到发祥地上海,是物归其所,期望它们在学术研究、展览展示等方面发挥作用,实践美的诠释。

诞生于20世纪初的海派旗袍是极具上海地域文化特色的服饰,堪称传统文化与西式文化融合的典范。王水衷捐赠的服饰以海派旗袍为主,还包括清代旗女袍服、长马甲、倒大袖上袄等,生动诠释了20世纪初女性服饰的变化。其中,典型的长马甲、倒大袖圆下摆上袄、阴丹士林旗袍、火腿纹印花旗袍等均是具有代表性的珍贵服饰。

“女性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映射着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文化性格。旗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角度,从中可以看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已显露出现代城市文明的开放和个性,同时也保持着传统中国的风骨和韵致。”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员张霞介绍,本次展览选取的70余件海派旗袍大多是常服,不属于特殊的群体或个人,也没有“弹眼落睛”之作,但代表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万千上海女性的日常穿着。这些旗袍面料、纹样和款式精细考究,显示着与20世纪初欧洲同步的流行节奏,可以看出当时上海的文化、工业和百姓生活状态。

贴合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是海派旗袍的一大特色。据史料记载,彼时上海时装的核心是美术,往往由设计师在报刊上刊登设计款式,待读者看中制为成衣。画坛名流叶浅予、方雪鹄、张乐平、江小鹣等都曾做过服装设计。以叶浅予为例,他在年至年期间为《玲珑》杂志画服装设计插画50余幅,并曾担任云裳服装公司的设计师。比如,本次展出的一件半长式旗袍,就与叶浅予设计过的一款格纹短袖旗袍的款式十分相近——长度至小腿中部,开叉及膝。对于该设计,叶浅予还有过专门的论述。在《最流行之新装》一文中,他写道:“目下最流行的是长旗袍,可是你在马路上走时,或下车上车时,你一定觉得她太长了吧……所以这里拟定半长式的旗袍,专为下午或出门之用。”既有出于穿着者习惯的考虑,也以美术家的时尚触觉,引导大众审美。

“海派旗袍之所以成为经典,正由于它内里是时代的风尚和文化的力量。”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长胡江表示,作为一座综合反映上海地方历史的地志性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主要职责是努力利用馆藏文物文献向公众展示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三种独具魅力的上海城市文化。王水衷捐赠的海派旗袍和相关饰品,无疑为该馆增添了亮丽的风景线。

1
查看完整版本: 物归其所,海派旗袍回到发祥地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