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我在平台的一篇文章中提出公开课可以反映一个教师教育教学的很多方面,每节课都是全息的,精心准备的公开课更是如此。上公开课很有价值。
没想到我的观点遭到许多教师吐槽。他们对公开课非常反感。
某公开课现场
本文尝试论述为什么这么多人反感公开课;怎样的公开课才是有价值的;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如何打造有价值的公开课。
一、为何这么多人反感公开课
从同行的吐槽来看,他们反感公开课的原因有二:一、他们认为,现在的公开课都是反复排练演出来的,都是假的。二、他们认为,有些公开课是经过反复磨课而成的,和常规课完全不同,没有借鉴价值。
首先,我不否定,有不少所谓的“公开课”的确是反复排练演出来的。但这样的公开课是假课,是对学生的愚弄,对听课者的公然侮辱,是违反职业道德的。我和所有的教育同仁一样,对这样的“公开课”反感至极。个人以为这样的“公开课”可能多数存在小学中低年级。如此排练演出,大概也只有小学中低年段的学生肯配合。有人说,小学中低年段的老师天然地自带光环,学生很容易极度崇拜老师,并绝对服从老师的指挥。但是到了小学五、六年级,就有不少有思想、有个性的孩子不愿意配合某些老师了。我相信,到了初中,肯配合老师以排练演出的方式上公开课的学生就很少很少了。我13年的初中教学经历中,很少看到中学的假公开课。因为,排练演出来的假公开课,三分钟就能听出来。
随着教育的进步,排练演出来的假“公开课”已经不多了,如今更多的公开课是经过反复磨课而成的。不少同行认为,这样的公开课和常规课完全不同,没有借鉴价值,本质上也是“表演课”。因此也很反感这类公开课。每每学校有公开课比赛,我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你别瞧那些上公开课的人的得意劲,等期中、期末考试看看他们班的教学成绩。似乎不少同行认为,会上公开课的人一般不会抓教学,公开课不过是作秀的本事,对日常教学无益处。不过,我必须承认,的确有些公开课上得很棒的人教学成绩一般。因此,这些反复打磨而成的,精心准备的公开课也被某些同行反感。
有些公开课是假课
二、怎样的公开课才是有价值的
怎样的公开课才是有价值的?
著名特级教师程少堂老师曾经打了个比方:家里来了客人,为了表达你的热情,你须要做几个拿手的菜招待客人。拿手的菜就是“公开课”,日常做的菜就是“家常课”。
个人以为程老师的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公开课与家常课相同之处和区别。个人以为,也只有辨析了公开课和家常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明了怎样的公开课才是有价值的。
程少堂老师
公开课、家常课都是课,都是课堂教学——这是两者的相同点。因此排练演出来的课是表演上课,不是课堂教学,是假课,是不道德的伪公开课。
最成功的公开课应该是一个老师最拿手的课,能代表该教师教育教学的最高水平;较成功的公开课应该是一个老师比较拿手的课,能代表该教师教育教学的较高水平。一言蔽之,公开课要比日常教学出色。
除了要比日常教学出色外,个人以为有价值的公开课起码应该有创新点。无论什么级别的公开课,都会有同行来观摩。如果一个教师的公开课和日常课没有什么区别,没有一点创新之处,那么课就没有了借鉴价值和思考价值。做老师的都很忙,大家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听一个老师的公开课,却因课堂毫无创新点而得不到教学借鉴,也无法引发教育教学上的思考,那么上公开课的教师就是在浪费同行的宝贵的时间,浪费同行的生命。
个人认为,公开课的创新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我以《智取生辰纲》的教学为例。一般常规教学教师就是领着学生分析杨志的性格和吴用的智慧。杨志的性格一般分析概括为“精明谨慎、急躁粗暴”,吴用的智慧一般分析概括为智在天时、智在地利、智在人谋。如果,作为公开课,《智取生辰纲》的教学内容满足于常规教学的这点内容,那么这节课在教学内容上就毫无创新之处。常规教学下,《智取生辰纲》的教学方法一般采用讲授法和学生讨论法。如果作为公开课,其教学方法上也采用和常规教学同样的讲授法和学生讨论法,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表现出任何可供借鉴的教学机智,那么这节课在教学方法上也没有任何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未能创新的公开课一般就毫无价值,纯粹是浪费听课者的宝贵时间。
《智取生辰纲》是传统名篇
现在我来谈谈我在《智取生辰纲》公开课中开发出的教学内容:
“智取生辰纲”,这个《水浒传》中的片段以其情节的生动曲折成为经典中的经典。现以情节为线索对其进行粗浅的解读。
1、将情节置于整部小说中解读。
我们可以从《水浒传》中得知,杨志出身高贵,志向远大,但名叫杨志的他却很不得志。他先是失陷了“花石纲”,又怒杀了泼皮牛二,被发配充*,成了老都管眼里“遭死的*人”。可是杨志却得到梁中书赏识。梁中书把杨志当作心腹,并把押运生辰纲的重任交托给他。他的命运似乎是“柳暗花明了”,得志的日子似乎就在前方。可是不幸的是杨志押运的是民脂民膏,更不幸的是他遇到了对生辰纲志在必得的吴用等人。当我们了解了这些背景后,对课文中的情节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从《水浒传》中我们还可以得知,杨志和他此时的对手吴用等人最终聚义梁山,杨志成为吴用等人的部下。两人梁山相见时的情景定是耐人寻味,《水浒传》中对此并没有详细的描述,只是一笔带过,这是作者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
2、分解情节,品读关键句段。
鉴于小说情节的生动曲折性和完整性,我们可以将情节分解,品读关键句段,从而深味情节。
《智取生辰纲》一文的基本情节是杨志一行人的艰难前进(第1到第4段)与杨吴两拨人相遇后的情景(第5到第12段)。很明显,第5到第10段是核心部分。
联系全文来理解第5段中“杨志却待要回言,只见对面松林影着一个人,在那里舒头探脑价望”一句,我们发现,这个“影着”的人应该一直都在侦察扬志等人。正因为这个人的充分侦察才使吴用等人对杨志等人的行走路线、行走时间、行走速度了如指掌,甚至对其内部矛盾也非常清楚,从而断定疲惫不堪的他们必然会在中午时的*泥冈停下来。*泥冈是下手的好地方,因此“影着”的人主动在此时此地“暴露”自己,准备下手。智取行动的第一步是充分的侦察,准确的判断。
细细品味第5段中吴用等人与杨志的对话,我们发现吴用一番话有两个核心内容——我们和你一样,也是客商;太热了,我们要歇一歇。从众心理使杨志再也无法阻挡部下休息。吴用等人三言两语就让要急着赶路的杨志停了下来,把对手稳住了。智取行动的第二步是让对手停下来,稳住对手。
白胜唱词的潜台词是:太热了,公子王孙把扇摇,你们怎么办呢?我这里有酒啊!白胜在遭到怀疑时前后一共说了5次“不卖”,如此反复说“不卖”是为了让对手相信自己真是卖酒人,从而一定要把酒卖给对手。
“七个人立在桶边,开了桶盖,轮替换着舀那酒吃”。“立在桶边”喝说明吴用等人担心若把酒提走喝,精明的杨志会怀疑他们没喝这酒。吴用等人喝了剩下的一桶酒中的一瓢后,才在夺酒吃的掩护下下药,这是吴用等人根据杨志的性格和心理而采取的强化策略。从白胜唱歌到下药的系列情节都是吴用等人在摸透了对手的性格和心理后而采取的富有针对性的做戏,步步强化,最终引诱对手上钩。这就是智取行动的第三步。
3、品读情节中的暗示。
优秀的小说家往往在情节的叙述中以暗示的方式来制造回味无穷的效果。本文中的情节有大量的暗示。
白胜唱歌:他不热吗?他有力气唱歌吗?他出现得太巧合了吧?
“我们正想酒来解渴,既是他们生疑心,且买一桶与我们吃”——此处表演痕迹太强。如果吴用等真是普通客商,当其他客商怀疑酒有*时,他们通常也是不敢卖酒的。这就好比,有人怀疑面包里有*,另一个人却说:“我不怀疑有*,我来吃。”如果不是演双簧的话,这个人也太不正常了。为什么精明而谨慎的杨志看不出这些破绽呢?
杨志看不出这些破绽的原因作者在文中也作出了暗示。
“自去一边树下坐了歇凉”——杨志被部下孤立了。对人身心最大的折磨是人际失败。在遇到吴用等人之前,杨志的心力已经耗尽在这一路上的吵吵闹闹中了。
全文的情节其实就是一个大的暗示。精明谨慎、武艺超群、理想远大的杨志无论如何进取与挣扎,但最终只能做强盗,作者这样写杨志的命运暗示了什么呢?
杨志的命运暗示了这是一个不给好人出路的社会。不是杨志无能,而是社会可悲;不是杨志错了,而是社会错了。落草为寇是杨志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哀。在这一点上,杨志与《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没有本质的区别。梁山好汉们的落草为寇是社会的必然。
相对于一般的常规教学,以上公开课在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创新。这节课的课堂实录发表在年第10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
《智取生辰纲》教学实录发表在此刊年第10期
公开课的最高境界是形成某种教学风格、某种教学流派。程少堂先生年的公开课《荷花淀》以及一系列的公开课代表了“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形成。余映潮老师一系列公开课代表了“板块式”教学流派的形成。韩*老师《大堰河,我的保姆》等系列公开课代表“新语文”教学流派的形成。王君老师《湖心亭看雪》等一系列公开课代表“青春语文”教学流派的形成……凡当下著名特级语文教师能赢得社会的认同,其公开课的成就、影响力是很重要的原因。
现在小结一下公开课的价值。最高价值是学术价值。程少堂、余映潮、韩*、王君等著名特级教师一系列有代表性的公开课所形成的教学流派或风格,具有了一定的学术价值,推动了语文教学研究的发展。一般价值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会给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带来借鉴和思考。
三、如何打造有价值的公开课
个人以为要打造有价值的公开课就要“研制”创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方法之妙,存乎一心。笔者实难陈述如何“研制”创新的教学方法。下面以语文教学为例,谈谈如何“研制”创新的教学内容。
个人认为有四个基本过程:文献研究,文本解读,在反复磨课中基本确认教学内容,教学反思。
1.文献研究。
为了“研制”新的教学内容,我们必须要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因此个人主张要重视文献研究,尤其是语文教学。以打算本学期上的公开课《桃花源记》为例,我首先在中国知网上以“桃花源记”为关键词搜索,找到年到现在所有公开发表有关《桃花源记》的论文。而后选择发表在学术水平高的杂志上的文章下载,学术水平较低的杂志其文章标题新颖的我也下载。我一共下载了余篇。刚刚过去的暑假,我用约一个月的时间读完这些文章,电脑里保存了余篇个人认为最有价值的文章。在阅读过程中,凡是我读不出来的内容,我都摘抄下来。先摘抄在纸质笔记本上,而后誊写到电脑中。在摘抄和誊写的过程中,很多文章的观点会启发我,让我产生自己的想法或观点,于是我以“按”的形式在摘抄内容后面写下这些想法或观点。这些想法或观点往往如涓涓细流,最终汇集在一起,形成我个人对文本的解读。
我电脑里的篇有关《桃花源记》的论文
这是誊写了一半的《桃花源记》文献摘抄和个人心得
2.文本解读。
要想“研制”新的教学内容,我们必须要对文本有自己的解读。这些解读应该能道前人所未道,或者将前人研究中还没有深入的内容深入下去。一般情况下,当我做完文献研究后,都能写出一篇文本解读类论文。《桃花源记》的文本解读思路、切入口已经基本形成,估计未来一个月可以完成文本解读。
3.在反复磨课中基本确认教学内容。
文本解读要超越前人的研究,但是教学必须确定合适的解读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必须符合课程的要求,必须符合学情。只要对照一下课程要求,就可以知道我们创新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课程要求,但是,是否符合学情,就须要我们找和上公开课的班学情基本一致的班级“试讲”。有的时候,“试讲”一次即可,有的时候“试讲”多次,才能确定合适的创新教学内容。“试讲”多次就是所谓的反复磨课。
有些同仁认为,反复磨课之下的公开课和常规课完全不同,没有借鉴价值,本质上也是“表演课”。我不同意这样的观点。我以为,反复磨课有重大意义。科学研究就是反复实验的过程。反复磨课相当于反复实验,以找到最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反复磨出来的精品课才更有实践上的借鉴价值,甚至还会产生学术价值。
4.教学反思。
某特级教师说,我们费尽心思上了一节公开课、精品课,应该再前进一步:总结反思,形成论文。
年以来,我大约每学期上两节公开课。每节公开课之后,我都会反思这节课是否真有创新点,存在怎样的不足,今后类似的教学该如何调整完善。总结教学策略,反思教学不足,如此公开课的反思往往会形成一篇总结反省性教学论文。如果论文能公开发表,公开课就能带来了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更大的推广价值。
行文结束的时候,谈一谈某些教育同仁嘲笑公开课上得好的老师教学成绩却不好的现象。首先从道理上来说,公开课上得好教师教学成绩也应该好。但是,现实中的确有些老师公开课上得好,但教学成绩不行。据我观察,这些老师都有个普遍的不足:对复习不够重视,没有和后进生“斗智斗勇”的耐心。初中阶段知识内容相对简单,对复习不够重视,没有和后进生“斗智斗勇”的耐心,教学成绩是很难上去的。所以,个人认为,公开课上得好的老师,只要对复习有足够的重视,不放弃后进生,成绩应该也会很好。
还要补充一点,公开课是教研的重要内容。凡是教研,其效果须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显示出来。十多年前X市凭借传统名校多,轻视教研,重视备考。Y市十多年前就从全国各地招聘特级教师等名师,十分重视教研。这十多年来,X市的高考成绩渐渐被Y市追上。去年高考Y市的成绩全面碾压X市。今年X市终于醒悟,也开始大规模向全国招聘各种级别的名师。但愿他们能真正重视教研。
同样的道理,对于有价值的公开课,我们既要看现在,更要看长远。没有未来的教育也没有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