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孙权为何不追击,曹丕又为何不打刘备
TUhjnbcbe - 2024/9/11 0:59:00
公元年,被陆逊一把火给烧溃的刘备,带着残兵败将退守到了白帝城,开始“天子守国门”。按照常理,在刘备和孙权火并时,曹丕应该选择夹击二人中的一个,但是曹丕却只选择了袖手旁观;刘备兵败撤退以后,孙权应该乘势追击,但是孙权却选择了主动求和;孙权打败刘备后,曾在精神上鼓励他的曹丕,却又调转枪口开始攻打吴国,这一年中如此多的“不合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先来看第一条,孙权为何不在刘备兵败后,继续追击,乘势灭蜀。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说刘备为何会战败。刘备打东吴明面上的原因,大家都知道,这是因为孙权杀了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羽。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孙权当时一边借刘璋的名义挖刘备墙角,一边在吴蜀边界频繁制造事端,如果刘备忍气吞声,那么蜀汉早晚会被东吴一点点侵蚀。刘备本来想和曹丕言和,但是曹丕没同意,于是刘备只好自己“御驾亲征”。当时蜀汉阵营中,关羽、黄忠、马超、法正已死;魏延镇守汉中,张飞战前被杀,赵云因为不支持伐吴而被安排在了后方,诸葛亮因为要筹备粮饷而镇守成都,刘备身边名声较大的,也不过只有马良、廖化、黄权而已。因此没有独自承担过大兵团作战的刘备,毫无意外地被陆逊给打败了。有人可能会问,诸葛亮那么神,怎么临行前,没有给刘备准备个锦囊什么的,让刘备能战无不胜,再不济也能转危为安。骆驼想说的是,虽然诸葛亮一直是我心中的三国第一谋士,但是当时的诸葛亮,只能被称为“嘴炮”,因为当时的诸葛亮还没有经历过战火的磨砺,他还只是一个“镇国家,抚百姓”的萧何,而没有进化成“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良。刘备失败之后,并没有逃回成都,而是带兵驻守在白帝城,白帝城当时属于吴蜀边境,因此可以说是“天子守国门”。据《三国志蜀书》记载,当时孙权一听刘备没有退回成都,而是屯兵在边境,“甚惧”,然后安排使者向刘备求和,刘备则“许之”。也就是说,刘备虽然败了,但是打出了威风,因此孙权虽然胜了,但是因为害怕刘备卷土重来,因此才不敢进攻蜀汉的。但是在《三国志》的另一些篇章中,却曾记载,当刘备退守白帝城以后,东吴的一些将领曾向孙权提议,要继续攻打刘备。此时曾觊觎益州的孙权,却没有立刻同意,而是咨询了在一线指挥的陆逊。陆逊劝告孙权说,咱们不能再打下去了,虽然曹丕一直袖手旁观,但我感觉他是想当坐收渔利的渔翁,如果咱们继续和刘备纠缠,那么曹丕很有可能会趁机攻打咱们。孙权权衡利弊后,选择了相信陆逊,于是没有再派大部队去打刘备,而是派了一些小部队去袭扰蜀汉。那么《三国志》中的这两种说法,哪种更靠谱呢?骆驼以为是后者,因为当时的蜀汉连年征战,大将先后陨落,治下的百姓也久被劳役所困,孙权没有理由惧怕刘备,能让孙权停下脚步的,只有坐山观虎斗的曹丕。后来的事实也证明,陆逊的猜测是对的,曹丕果然随后对东吴进行了猛攻,但是因为东吴早有预防,最后才兵败返回。那么曹丕既然当初没有选择支持刘备,为什么不和孙权携手攻打刘备呢?骆驼认为,原因可能有三个,第一个原因,是大多数人都赞同的曹丕“维稳说”,意思是曹丕新君登基,又是改朝换代,因此魏国国内有一摊子事,需要曹丕打理,因此曹丕没顾得上。第二个原因,曹丕因为刘备占汉中,关羽攻襄、樊,从而间接导致了曹操的死亡,加上自己改朝换代,和老刘家已经不共戴天,因此他不会和刘备妥协,但是当时,荆州大部归于东吴,要想打刘备,就要取道汉中,而汉中易守难攻,后面还有剑阁天险,曹丕没有把握一战而平,因此选择了择机而动。这样既能看吴蜀“内耗”,又能凭借鹬蚌相争,坐收渔利。第三个原因,是曹丕认为蜀汉易守难攻,而且距离偏远,打起来获益少,损失多。如果真要打,最好是从兵粮运输都方便的水路,因此必经荆州,而荆州当时大部都在孙权手中,所以曹丕希望能先摆平孙权,然后再徐图蜀汉。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最好的战略,就是尽可能地让吴蜀互相消耗。既然曹丕有这么多理由不去参战,那么他当时坐山观虎斗也就不难理解了。至于他为什么在东吴胜利后,不去趁机打刘备而是去打东吴,则相对比较好理解。曹丕如果绕过东吴去打刘备,一是短时间魏军难有什么大的作为,且不划算,二是他去打刘备,只会让连战连捷的孙权养的更肥,最后可能从鹬蚌变成渔夫。而当时的刘备已经被打的生活不能自理,这个时候打孙权,绝不会遇到孙刘联军。如果不是陆逊劝孙权及时收手,那么“三国”可能就要提前结束了。那么,如果曹丕当时豁出去了,咬咬牙硬攻汉中,那么刘备会在夹击之下灭国吗?如果蜀汉灭国,曹丕占据了剑阁以东的汉中,而孙权拿下了剩下的益州,那么最终,鹿会死于谁手呢?
1
查看完整版本: 孙权为何不追击,曹丕又为何不打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