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底至年8月,老舍全家住在黄县路6号,邻近山东大学,现门牌为12号。黄县路12号是老舍在青岛时最后一处住所,也是唯一保存下来的老舍故居。
在这栋二层小楼房里,房东住楼上,老舍一家住一楼的四个房间。年到年,二楼住有几个孩子,竟是日后的“艺坛三兄妹”:黄宗江、黄宗洛和黄宗英。这栋曾容纳了这么多文化名人的小楼,如今是骆驼祥子博物馆。老舍一家在黄县路上住了多天。
《骆驼祥子》的诞生让这栋小楼进入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版图
这座普通的小楼本可能淹没在岛城的红瓦绿树当中,然而《骆驼祥子》的问世,让这里散发出夺目的光芒。胡絜青回忆,在黄县路居住的这段时间是老舍一生中创作的旺盛时期,在这里,他留下了40多篇作品,其中包括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老牛破车》《文博士》及散文《想北平》等代表作。更重要的是,老舍的名著《骆驼祥子》诞生在这栋小楼,老舍故居自然进入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版图之中。
年春天,山大的一位朋友与老舍闲谈。朋友之间的聊天很随意,朋友谈到他在北平时曾用过一个车夫,这个车夫自己买了车又卖掉,如此三起三落,到末了还是受穷。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听了朋友这几句简单的叙述,老舍立即就说:“这颇可以写一篇小说。”紧跟着,朋友又说,有一个车夫被军队抓了去,哪知道,转祸为福,他趁着军队移动之际,偷偷地牵了三匹骆驼回来。
这两个车夫都姓什么,哪里的人,老舍没有问,但他记住了车夫与骆驼,“这便是骆驼祥子的故事核心。”
从春到夏,一个北平的车夫形象,在老舍的心里从模糊到清晰起来。他一闭眼,就能看到这个车夫的音容笑貌,看到他拉车的姿态、擦汗的动作、憨厚的笑容。
每天晚上,妻子胡絜青、女儿舒济、儿子舒乙枕着蓝色的波涛进入甜蜜的梦乡后,老舍便在一盏台灯下开始写作。老舍写得很慢,每天落在纸上只有一两千字,慢慢地把这个他命名为祥子的车夫和他的经历从心里掏出来。写作的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思索的时间很长,“笔尖上能滴出血与泪来。”
老舍写《骆驼祥子》,仍用老北京的方言,好友顾石君给老舍提供了许多北平口语中的字和词,平易的文字鲜活、生动,带着原汁原味的北平风情。他有意放弃了以往的幽默风格,舍弃了语言上的俏皮,专心打磨小说情节,“即使它还未能完全排除幽默,可是它的幽默是出自事实本身的可笑,而不是由文字里硬挤出来的。”
如今,我们在黄县路12号骆驼祥子博物馆展示柜中,可以看到不同版本、翻译成不同语言的《骆驼祥子》。隔着80多年的时光,我仿佛看见老舍在一灯如豆的夜晚伏案写作,沉浸在创作的世界里。
(原标题:老舍安居青岛创作《骆驼祥子》)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刘宜庆
流程编辑:u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