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非遗青年说
非遗是什么?
不是老旧时光里支离破碎的记忆,
不是束之高阁的戏文与宝卷,
不是珍藏在博物馆里的面具和皮影。
非遗是“非”凡的年轻人,
继承发扬的文化“遗”产。
他们指端流淌的,
可能是你书桌旁的一盏竹灯,
或许是枕边绣着的一只彩蝶,
非遗在青年指尖传承,
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乡愁迷梦,
而是触手可及的诗与远方。
8月起,甘肃省非遗保护中心推出“甘肃非遗青年说”栏目,书写陇原大地上的甘肃非遗青年。
他们是传统文化的根脉,
他们的手指尖传承的,
是久远而古老的技艺。
他们是时代的参与者,
传统技艺,将在现代,
焕发出属于当代青年人的光芒。
陇山以西,千年药乡。
自古以来,熟识中草药的女子总是自带善良、智慧、救死扶伤的神秘光环,令人心生敬佩。陇西女子祁辉就生长在这片药香弥散的土地上。她把中草药与布艺染色相结合,染出了一条扎根乡土而又潮流时尚的绚丽丝路。
居药乡耳濡目染
儿时的祁辉是个爱美的女孩儿,农闲时,奶奶总爱在自家院里捻羊毛、搓毛线,因为原色的羊毛颜色是灰白色的,不够鲜艳漂亮,祁辉就央求奶奶带她去采草药、染毛线。
染色可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可对于年少的祁辉来说,这个过程就像魔法,充满了魅力。
陇西当地盛产种中药材,可用于纤维染色的达几十种之多。板蓝根染蓝色,核桃皮染咖啡色,艾草染褐色,太黄染黄色,骆驼蓬根染金黄色……这些当地产的药材如果不认识,那就是疯长在山野里的野草而已,如果认识,那可谓每一样都是宝藏。
“板蓝根是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中药材,感冒初期用效果很好的,它的叶子通过水煮、浸泡、发酵等一系列加工,变成了能将毛线、布料染成青蓝色的染料,染出的布就是近乎牛仔裤的颜色。”祁辉介绍说,“核桃的外皮看着是绿色的,但是如果剥核桃的时候不小心弄到手上,会非常难洗干净,我们就拿它来染咖啡色。核桃皮作为中药,还有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的功效。”
奶奶从捻毛线到染色到织毛衣,颜色、款式、纹样都别具匠心,小祁辉的毛衣是学校里人人羡慕的特别定制款,这让祁辉对奶奶的手艺感到既骄傲、又佩服。
“8岁开始,我就开始跟着奶奶学染布、学刺绣了。”祁辉说,“女孩子爱美呀,总想让自己穿得更漂亮一点嘛。而且家家户户的大人也会互相攀比,看谁家姑娘绣工好,谁家的女孩儿更加心灵手巧。”祁辉笑着说,“也不是为了满足爸爸妈妈的虚荣心,我觉得染布、刺绣这个过程非常的美好,能带给我一种向上的力量,让我有更高的追求,更加自信、快乐。”
”染百草国色生香
“八零后”的祁辉,生长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之中,从儿时的“奶奶牌”毛衣,到青年时期百货大楼里不断上新的外贸时装,爱美的年轻女孩也曾眼花缭乱——新颖的款式、猜不透质地的面料、斑斓绚丽的色泽,也曾一度冲击着她的视野。
“那时候的夏天,十几岁的小姐妹们都要拿出好不容易攒下的几十块钱,相约去城里买一件的确良面料制成的、色彩饱和度很高的花衬衫,现在看起来可能会觉得太明亮太扎眼了,可当时就是觉得很洋气。”祁辉说,“那种衬衫在当时年轻人心目中或许象征着一种自由、潇洒的风格。”
“当我开始从家庭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国潮兴起了,人们不再追求港台片里的那种夸张时髦的着装风格,转而开始追求传统的、有文化内涵的、环保天然的时尚风格。棉麻、刺绣开始大行其道,民族风、森女风也是这个阶段开始流行起来的。”
棉麻质地、草本染色的面料透气、吸汗、无化学污染、不刺激皮肤,是理想的制衣材料,天然植物染色以其无害、可降解、就地取材的特质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这让祁辉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家乡传承的手艺:“我们的古法染色是一种不使用或极少使用化学助剂、对产品进行染色的工艺。十九世纪中叶西方发明化学染料之前,植物染色已在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周礼》中对植物染色就有明确的记载,周朝还设有管理染色的官员,称‘染人’。”祁辉说,“我相信几千年的传承是有古人的智慧结晶在里面的,是人和环境和谐友好的,是可持续发展的。”
“从植物的采集、植物染液的提取、染色加工等一系列工艺,全国各地可以说都有流传,且方法不尽相同,其中有许多工艺濒临失传,我在探访和学习的过程中,也收集到了不少精美的‘古法染色夹缬’,其中不乏18世纪、19世纪等极少见的老绣片。我希望能够通过我的努力,将我国各地、各民族所流传着的百草染色技艺与当今的国潮时尚相结合,染出环保、健康又时尚的‘中国色’。”
“四时令”文创工坊
做文创要以“文”为基础,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文创者的初心。孔子说:“不时不食。”孟子说:“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以四时节气为令,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DNA,“四时令”也成为了祁辉文创产品的品牌。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都说草木一秋,植物往往只有一年的生命,我们要遵从一年四季的规律,在最适合的时节做最合适的事情,从药材的播种、收获到染料的蒸煮、发酵,我希望最终做成的衣物、包包、枕头,都是蕴含着四季阳光的,是有植物的生命力在里面的,是能够滋养人的身体和心灵的。”
“自从年,有朋友从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