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儒林外史之匡超人文人士子版骆驼祥子,
TUhjnbcbe - 2025/4/22 1:44:00

匡超人是《儒林外史》中作者浓墨重彩并且批判讽刺的一个文人形象,也是最令读者感慨叹息和心意难平的一位少年士子。曾经淳朴憨厚,勤劳孝顺的乡村青年又是怎样一步步的蜕变成恬不知耻,唯利是图的斯文败类呢?且听我娓娓道来。

一:流落他乡,偶遇马二先生。

且说马二先生饱览西湖风光,依旧回到城隍山吃茶。却发现茶室旁边新添了一张桌子,一个少年正坐着拆字。马二先生甚为好奇,且正好闲来无事,便细细打量了这位少年起来。

原文写道:这少年虽则瘦小却还有些精神,却又古怪,面前摆着字盘笔砚,手里却拿着一本书看。马二先生心里诧异,假作要拆字,走近前一看,原来就是他新选的《三科程墨持运》。原本马二先生对这位少年就印象不错,再加上少年看的正是自己选编的书,这更让热情憨厚的马二先生对这位素不相识的少年好感倍增了。

于是马二先生便主动和他攀谈起来。经过询问得知,原来这少年便是匡超人,因为无钱返乡,只得流落至此。近来又听到自己的父亲病重,却无能为力,说到伤心处,更是泪如雨下。闻听此处,我们热心善良,古道热肠的马二先生已经决定要帮助这位乖巧懂事,孝顺本分的青年人了。

随之马二先生邀请匡超人来到了自己的住处,并且热心地请他吃了晚饭,安慰了他一番。只不过我们的马二先生终究忘不了自己的老本行,三句话不离本行,在得知匡超人读过几年书以后,便出了个题目考了一考他,算是对这位落魄青年的最后一次考验。原文写道:次日。马二先生才起来,他文章已是停停当当,送了过来。马二先生喜道:又勤学,又敏捷,可敬可敬!

眼见这位少年通过了测验,马二先生欣然对其伸出了援手。不但给匡超人赠送了回乡的路费和过冬的棉衣棉帽。更是额外拿出十两银子,谆谆教导道:……你回去做些生意,请医生看你尊翁的病。……你如今回去,奉事父母,总以文章举业为主。如此,才和匡超人依依不舍,挥泪而别,而漂泊他乡一年多的匡超人也终于能够回到家乡了。

二:孝顺好学,深得知县赏识。

回到了阔别许久的家乡,匡超人自是欣喜若狂,迫不及待的便去敲自己家的门板。终于见到了日夜牵挂自己的母亲和卧床不起,忧心忡忡的父亲。

待到寒暄高兴过后,匡超人很快便着手打算以后的日子了。他首先去集市上买了一只猪蹄煨烂了,伺候自己的父亲吃了晚饭。次日清晨,便到集上买了几口猪养在圈里,又买了斗把豆子。至此匡超人在马二先生的帮助和自己的勤奋努力下,一边杀猪一边卖豆腐,自给自足,生意渐渐有了起色,家里的日子也越过越好。

匡超人把杀猪磨豆腐挣来的钱全部交给自己的父亲,闲来无事便来陪伴自己的父亲聊天解闷。晚上更是亲自伺候老父亲出恭起夜,眼见儿子如此能干孝顺,老人家自是心里高兴,病也不知不觉好了很多。

谁知好景不长,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场意外的大火将一村的房子焚烧殆尽,片瓦不留。无处存身的匡超人一家,只得带着抢救出来的一点家当,寄居和尚庵中。经此惊吓,匡太公的病也变得愈发沉重了。

虽然如此,历经磨难,年轻的匡超人却依然初心不改,砥砺前行。依旧是白天杀猪、磨豆腐过日子,晚间点灯念文章。谁知事有凑巧,好人有好报,匡超人夜晚刻苦攻读,恰被路过的李知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这位青年才子颇为同情赏识。

很快在李知县的关照鼓励下,匡超人中了秀才,算是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这其中最为高兴的当然就是匡超人的父亲了。只可惜,乐极生悲,物极必反,喜悦兴奋之余,匡太公的病愈发沉重了,很快便离开了人世。

三:避祸杭州,结识文人墨客。

谁知祸不单行,失去了父亲的匡超人之后,很快又遇到了一件更为棘手麻烦的事情。先前一直对其照顾有加的李知县,因为被人诬告而被解职。由于之前知县对匡超人关心备至,导致了一些人的嫉妒,所以这次顺便也把匡超人给告了。

如此,失去了知县的庇护,本就无权无势,且又无钱疏通的匡超人只得被迫远走他乡避祸了。好在临行之际,一直对其关心照顾的潘保正,写了一封书信,托其在布政司衙门公干的远方兄弟潘三帮忙照顾一下。

一路舟车劳顿的匡超人很快便在途中结识了名为文人雅士,实则穷困寒酸的景兰江。二人可谓一见如故,一路同行,相谈甚欢,并通过景兰江认识了众多诸如支剑峰,浦墨卿,等一般“文人墨客”,很快便打成一片,附庸风雅起来。几人一起刻诗集,结诗社,写斗方,看似风雅高洁,实则是无聊至极,不学无术,沽名钓誉而已。

四:狼狈为奸,赚取不义之财。

就在匡超人和一班所谓的文人墨客,一起诗酒风流,靠作诗选文,权且糊口度日之际。前文中潘保正的表弟,在布政司衙门里公干的潘三找到了匡超人。甫一见面,潘三便让匡超人见识到了自己的权势和地位。他先是颇为嫌弃的说道:二相公,你到省里来,和这些人相与做什么?……这些人是有名的呆子……。在吃了两个点心之后,更是豪迈慷慨的说道:这点心吃他做什么,我和你到街上去吃饭。

来到了饭馆,匡超人可谓是大开眼界。先是饭店的老板看到了潘三爷来到了,毕恭毕敬,诚惶诚恐,好酒好菜,应有尽有。最后更是不但没有收钱,反而觉得是蓬荜生辉,荣耀之极。

这还不算,待到回到潘三的家里,匡超人更是见识到了潘三的能力本事。只见潘三不费吹灰之力,谈笑间便欺上瞒下,为非作歹的赚取了几百两银子。最后更是财大气粗的送给了匡超人二十两银子,让其补贴家用。

此时的匡超人早就将马二先生和父亲的教导抛到九霄云外了。此时此刻,他心里想是对潘三佩服的五体投地,羡慕钦佩之极了,更是将其视为人生标杆,道德楷模了。原文写道:潘三一切事都带着他分几两银子,身上渐渐光鲜。果然听了潘三的话,和那边的名士来往稀少。

此后的匡超人便时时刻刻唯潘三马首是瞻,对其言听计从,与其狼狈为奸了。二人一起不但赚足了大把黑心银子,匡超人更是在潘三的撮合下入赘得女。这还不算,入赘之后的匡超人好运连连。不但日子过得颇为悠然自得,潇洒富足,还在官复原职的恩师关照下,题了优行,贡入太学肄业。

五:忘恩负义,最终良知泯灭。

就在匡超人沾沾自喜,得意扬扬之际,无恶不作,狡诈狡猾的潘三被捕了,可谓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得到消息的匡超人犹如五雷轰顶,立刻汗毛倒立。

只不过此时的匡超人早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淳朴善良的好学青年了,此时的他已经是城府颇深,精于算计了。冷静下来之后,他先是回到家哄骗威逼自己的妻子回到老家生活,然后独自一人神不知鬼不觉的开溜到京城。

最令人寒心不齿的是,当匡超人听到身陷囹圄的潘三,依然顾及旧情,想要再见自己一面叙谈叙谈的时候,居然冷血无情的一口回绝道:……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拿他的。如今倒反走进监去看他,难道说朝廷处分的他不是?这就不是做臣子的道理了。

如此一篇冠冕堂皇,忘恩负义的话从那个昔日朴实憨厚,诚实好学的青年嘴里说出来。不知道匡太公泉下有知,该作何感想呢?又不知道身受牢狱之灾,苦苦挣扎的潘三会不会悔不当初,后悔莫及啊?

躲到京城的匡超人非但没有收到连累,反而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不但考取了教习。还隐瞒了自己已然娶妻的事实,娶了恩师李司谏的外甥女,算是爱情事业双丰收了。

六:结局。

关于匡超人的最终结局,吴敬梓老先生没有明确的告诉我们。我想他大概率会继续从事着自己内廷教习的工作,志得意满,知足常乐。

用匡超人自我吹嘘的话说就是:每日教的多是勋戚人家子弟。……我们在里面也和衙门一般,公座、朱墨笔砚,摆得停当。我早上进去,升了公座,那学生们送书上来,我只把那日子用朱笔一点,他就下去了。学生都是荫袭的三品以上的大人,出来就是督、抚、提、镇都在我跟前磕头。……

只是每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时候,他会不会想起那个曾经流落他乡,杀猪为生,侍奉双亲,勤奋好学的青年才子呢?会不会想起曾经热心帮助自己的马二先生和对自己寄予厚望,望子成龙的老父亲呢?又会不会想起那些附庸风雅,诗酒年华以及和潘三胡作非为,大发横财的时光呢?

1
查看完整版本: 儒林外史之匡超人文人士子版骆驼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