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骆驼山古生物化石产地位于金普新区复州湾街道。年以来,相继发现了金远洞、望海洞、穿海洞等一系列富含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活动遗迹的洞穴堆积,构建起从晚上新世(距今约万年)到晚更新世(距今约3万年)的完整且连续的沉积序列。对研究东北地区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具有重大意义。
金普新区普湾骆驼山远景图
金远洞骆驼山金远洞堆积规模巨大,内涵丰富,世界罕见。金远洞洞底宽m,可见厚度超过40m,远远超出举世闻名的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
堆积中含有发育良好的五条钙质结核层和五条富含哺乳动物的化石层,储存了万年以来的生物、气候、自然环境变迁的巨大信息。迄今,从洞穴堆积物中采集万余件脊椎动物化石标本,包括鱼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尤其是哺乳类化石数量最多、种类最丰,有猕猴、猎豹、变异狼、埃楚斯堪熊、梅氏犀、三门马、山西轴鹿、大斑鹿、李氏猪、短角丽牛等60多种大型哺乳动物,以及原鼢鼠、鼢鼠、日进鼠、居氏大河狸、旱獭等50多种小型哺乳动物,包括东北地区首次发现的纳玛象、泥河湾巨颏虎、桑氏硕鬣狗、德宁格尔洞熊、中国长鼻三趾马、泥河湾披毛犀和巨副驼等原始珍贵的哺乳动物化石。
金远洞堆积及其所产脊椎动物化石,分别代表晚上新世以来4次重要的全球性生物事件,其动物群面貌的完整度和动物生态组合特征,相当于晚上新世榆社麻则沟动物群、早更新世泥河湾动物群,以及中更新世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动物群的总和还多,为认识~30万年间东亚地区生物事件和环境变迁耦合关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的线索和新视角。
三趾马Hipparion,是晚中新世(万-万年前)中国北方发展最繁盛的哺乳动物。三趾马自进入上新世(万-万年前)逐渐走向衰败,尤其是早更新世(万-78万年前)时期只有两个种在中国存活,中国早更新世三趾马的两个种在骆驼山金远洞已全部发现,且材料较为丰富。此外,金远洞最下层也发现了中国上新世的三趾马材料,并且在相同层位发现一枚三趾马肢骨,与中国已知门类相比有明显不同。以骆驼山金远洞的连续层位为依托,有望解决三趾马这样一种盛极一时的动物在上新世/更新世之交迅速衰落之谜。
望海洞骆驼山望海洞蕴藏着丰富的古人类活动信息。望海洞发现了重要的“火塘”遗迹、大量烧过的动物骨胳、烘烤的石头、炭屑、厚厚的灰烬层及一堆一坑埋藏的食草动物骨胳,证明大连地区古人类像北京猿人一样已具有控制用火的能力和食用大动物的行为。发现了中华硕鬣狗、肿骨大角鹿、葛氏斑鹿、梅氏犀等化石,动物群的性质和面貌非常相似于著名的周口店北京猿人动物群。除望海洞外,金远洞上部地层中也发现了一批以燧石、砂岩、脉石英等不同石料的疑似的石制品和大量有明显砍砸痕迹的动物骨骼,还有古人类使用过的“火塘”等遗迹。
金远洞上层的古人类活动遗迹与望海洞遗址时代相当或稍晚,代表了迄今东北地区最早的古人类活动阶段。望海洞遗址的进一步发掘为研究古人类在东北亚的出现和迁徙,古人类文化的交流传播、以及古人类所处自然环境的变迁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
骆驼山望海洞出土肿骨鹿化石上百件,仅下颌骨就数十件,是望海洞动物群的优势种。大量肿骨鹿化石集中发现,暗示着望海洞古人类化石的存在。
穿海洞里坨子穿海洞发掘出真披毛犀、大连马、似浣熊貉、鼠兔、东北鼢鼠等种类,还有保存近完整的鹿类及鼬类骨架,时代为晚更新世,距今约3万年。穿海洞将复州湾地区洞穴古生物沉积的年代,延伸至晚更新世,并为晚更新世渤海海平面变化、生物迁徙、以及古环境演变等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鼠兔,是兔形目鼠兔科的一类广泛分布于草地生态系统的小型食草动物,现生的所有物种对环境的开阔性要求都很高。目前全世界28个鼠兔物种有24个在中国分布,他们广泛的分布于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新疆北部及其周边的山地草原、山地林缘和裸崖。大量鼠兔化石的发现,表明在晚更新世的大连骆驼山地区有面积可观的草地环境。而现在的大连骆驼山地区的植被类型多以灌木和丛林类型为主,缺少开放的植被环境,并不适合鼠兔的大量分布,这表明晚更新世到全新世的气候变化对大连骆驼山地区的植被环境面貌有很大的改变。此外,鼠兔并没有在其他的东北晚更新世动物群中大量存在的报道,这说明大连骆驼山地区晚更新世的气候环境与东北绝大部分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