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教育局长特级教师赵群筠爸爸的花儿落了
TUhjnbcbe - 2021/8/31 18:42:00

赵群筠

浙江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局长

时间/年11月

地点/浙江省杭州市文海实验学校

实录整理/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杭州学校杨晓迪

/前奏曲/微笑,让紧张烟消云

实录者语

当孩子们安静地坐在会场舞台中央等候上课时,我从他们的正襟危坐中看出了拘谨。毕竟是大场面,台下黑压压地坐满了听课的老师。一会儿,赵群筠老师微笑着走上台来,没有说让学生“放轻松、别紧张”的话,只是抛出一个“你觉得自己长大了吗”的话题,以拉家常的方式拉开了这节课的序幕。

这个轻松而又平常的问题一下子就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同时,我也感受到了赵群筠老师的课堂风貌——精致朴素的着装、温婉大方的笑容、悠然从容的语调,在举手投足间传递给学生一种亲近、自然的信息。几句闲聊之后,不少学生渐渐“原形毕露”,原本端端正正放在课桌上的手变得随意,原本紧张、焦虑的脸上露出了自然的笑容。可见,教师的教态风貌足以改变课堂的氛围和学生的情绪。

课堂视频

学生的声音

我们安静地坐在舞台的中央,坐在灯光下,众人瞩目。台下是人群,是老师,我不敢多看,只安静地坐着。课堂就在这略带紧张的气氛中开始了,然而这种感觉却随着老师温暖的笑容和悠扬的语调消散了。(虞辛芷)

老师走了进来,她给了我们一个微笑,她笑起来可好看了,嘴角微微翘起,露出一点儿牙,看起来很亲切。我本来有些紧张的心开始放松了。她身上还有什么东西似乎总吸引着我的眼睛——是她的目光,是一束可以让我的心放下的光。它照在我身上,好温暖!(*雨欣)

偷偷地望着她看书本的样子,巧笑倩兮,亲切得让我想叫她一声“阿姨”。她就是赵老师。赵老师优雅地拿起话筒,自然、端庄地走到我们面前,或者说是我的面前。我抬头望看她,她身上淡淡的清香悄悄地弥漫开来。(郑幸秋)

/第一幕/

体会“变化”,走进英子的内心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主人公英子,年龄跟大家差不多,刚刚小学毕业,马上就要读中学。课前有同学问:这篇课文为什么要用这个题目呢?其实,这句话在文章里就有,我们把这句话找出来,读一读。

生:(七嘴八舌)倒数第二段。

师:大家找得很对,我们一起来读倒数第一、二段。(生齐读)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师:这两句话在文末单独成段,而且用的都是句号。表面上看起来作者情绪很平静,但是平静的海面之下往往是波涛深邃。大家仔细琢磨这两句话,看看有没有一些带有情感色彩的字词。

(生讨论后一致认为是“落”和“不再”,师请生板书)

师:你在写“落”字的时侯,体会到了怎样的情绪?

生:“落”字让人感觉到心情有些低落。

生:“不再”让人有种莫名的惆怅。

生:“落”和“不再”都有失去的感觉。

(生再次齐读最后两句话,师适当指导语气、语调)

师:大家读得不错,读出了对这两句话的感受。这两句话的主语分别是爸爸和“我”,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先来看一小段视频,请大家注意其中的对话。

〈播放吴贻弓导演的电影《城南旧事》医院话别的片段〉

师:大家聊聊英子和爸爸之间的对话吧。

生:小时候英子不想去上学,然后爸爸打了她。她开始是比较欢快的,还和爸爸撒娇,后来慢慢地沉默了。爸爸问她恨不恨他,英子说不恨。看到这里我特别有感触。

(师投影出示两句话)

爸爸:“你恨爸爸吗?”

英子:“不恨。”

师:爸爸为什么觉得英子会恨他?我们去文中找一找。

生:文中写了一件事:有一次在夏天,妈妈催英子上学去,但英子有勇气赖床不起来,被爸爸发现并揍了一顿。爸爸认为这件事对孩子的伤害挺大的,所以他觉得英子可能会恨他。

师:你的概括能力超强,把这件事如此清晰地表达出来,给你点赞哦。

生:第24段,“我坐在放下雨篷的洋车里,一边抽抽搭搭地哭着,一边撩起裤脚来检查我的伤痕。那一条条鼓起来的鞭痕,是红的,而且发着热”。这说明爸爸打得非常狠、非常重。

师:表现打得厉害的是哪些词语?

生:鼓起来的鞭痕、红的,而且发着热。

师:这里有触觉、视觉,我们把这段话好好地读一读,体会一下当时的情景。

(生个别读,师指导,随后生齐读)

师:还有哪些地方描写了爸爸打“我”?

生:第22段,动作描写,“抄”“抡”,还有“发出咻咻的声音”,我觉得这样打人应该是蛮厉害的。下面第23段,说“从床头打到床角”,然后说“我是一只狼狈的小狗”,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被打的英子写得很狼狈,突出了爸爸打人时的严厉。

师:你们觉得“我像一只狼狈的小狗”好呢,还是“我是一只狼狈的小狗”好?

生:“我是”好,“是”的程度比“像”要深,读起来语气更加强烈。

生:“是”是肯定,“像”是近似,“是”更能写出“我”被打的程度。

师:说得有道理,爸爸打得确实挺厉害的。如果是你,你会恨他吗?

生:尽管知道爸爸这样做是为我好,但是打得这么狠,我还是会有一点点儿的恨。(众生笑)

师:可是英子说不恨,为什么?

生:因为文中说“爸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这说明爸爸心里其实是爱“我”的。

师:这里哪一个细节最能体现爸爸对“我”的关爱?

生:“看着我穿上”。他担心自己走了以后女儿不穿,所以必须亲眼看着女儿穿上才放心。从这里可以想象到爸爸的心里应该有愧疚、疼爱,可能还有后悔……

师:你说得真好,是个善解人意的好孩子!其实,刚才我们看到的电影中的对话,离这个事件已经有好几年了。英子一年级时挨的打,现在她要小学毕业了,这中间已经过去了六年。我觉得英子之所以感谢她的父亲或者不恨他,或许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们来对比阅读以下两个语段。

当我还是一年级的时候,就有早晨赖在床上不起的毛病。每天旱晨醒来,看到阳光照到玻璃窗上了,我的心里就是一阵愁:已经这么晚了,等起来洗脸,扎辫子,换制服,再到学校去,准又是一进教室就被罚站在门边。同学们的眼光,会一个个向你投过来,我虽然很懒惰,却也知道害羞呀!所以又愁又怕,每天都是怀看恐惧的心情,奔向学校去。

……

从那以后,到今天,每天早晨我都是等待着校工开大铁栅栏校门的学生之一。冬天的清晨站在校门前,戴着露出五个手指头的那种手套,举了一块热乎乎的烤白薯在吃着;夏天的早晨站在校门前,手里举着从花池里摘下的玉簪花,送给亲爱的韩老师,是她教我跳舞的。

(两生分别朗读这两个语段,期间师纠正“簪”字的读音)

师:从这两段话中,我们发现英子有什么变化?

生:她早上不再迟到了。

师:迟到的英子和不迟到的英子,心情有变化吗?

生:“夏天的早晨站在校门前,手里举着从花池里摘下的玉簪花,送给亲爱的韩老师,是她教我跳舞的。”送花给老师,这说明她的心情是喜悦的。

生:“冬天的清晨站在校门前,戴着露出五个手指头的那种手套,举了一块热乎乎的烤白薯在吃着”。可以看出,她在校门口等着时候是比较轻松的。如果快要迟到了,她肯定急着把烤白薯吃完。

师:你感受到了英子的一种从容、悠闲,那么“热乎乎的烤白薯”又给了你怎么样的感觉?

生:“热乎乎”说明是刚刚从炉子里拿出来,给人很温暖的感觉。

生:“热乎乎”是拿在手上的感觉,而此刻她的内心是暖的,她的生活也是美好的。

师:第一位同学说的是直接的触觉,第二位同学能从指尖通向心里,这是很了不起的阅读能力。是啊,生活多么美好!那么,赖床时的英子是怎么样的呢?

生:又愁又怕,恐惧。

生:可能会被罚站,害羞。

生:“每天都是怀着恐惧的心情,奔向学校去”,还不如早点儿起床。

师: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英子变了。你觉得她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她长大了。

师:那你们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是长大?

生:长大就是改掉懒惰的坏习惯,变得独立、勤奋。

生:长大就是不再需要爸爸妈妈的催促,能自觉地起床上学。

生:长大就是学会自觉,不用父母操心。

生:长大就是从幼稚、娇气变得懂事、成熟。

师:你们觉得长大好不好?

生:好,长大了可以做很多事情。

生:不好,因为长大了就不能撤娇,不能耍赖了。

(生七嘴八舌地议论)

师:我们来看看英子又是怎么说长大的。

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害怕呢!

实录者语

电影是一种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资源,但在课堂内,电影只有在恰当的时间点出现,并旦符合学生的情感节奏时,才能真正带领学生走入情境。而这一点正是赵群筠老师的高超之处。

在电影中,英子那清澈而忧郁的眼神、天真而纯洁的微笑,父亲那苍白而虚弱的面庞、嘶哑而低沉的嗓音,都将学生带入小说那种悲伤的氛围之中。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发言变得踊跃了许多,深入文字细节的阅读,让他们感到有话可说。

学生的声音

看完文章后,赵老师就开始提问了。当我发现,她并没有直接抛给我们一个问题,而是先让我们观看《城南旧事》的电影,给了我们一个视觉上的冲击,然后再让我们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胡瑶瑶)

赵老师想让我们通过观察电影中人物的神情来理解文字的含义,这种方法能让文字变得更形象、更生动。(褚开诚)

我觉得赵老师是一个玩转生活和课堂的高手,她指导我们用生活的眼光贴近课文。(洪冉冉)

/第二幕/

品味“闯练”,感受英子成长

师:英子为什么害怕长大呢?我们继续读课文。

生:从第38段到第45段,举了三个人的例子来说明当“我”渐渐长大时,原本很亲切的人都离“我”而去了,随着“我”的童年远去了。

师:是哪些人和事呢?你把这几段文字读一读。(生读课文)

宋妈:英子,你长大了,可不能跟弟弟再吵嘴!

兰姨娘:英子,你长大了,可不能招你妈妈生气了!

蹲在草地里的那个人:长大了,我们看海去。

生:这几段文字写了英子的几个朋友对她提出的希望,让她觉得身上的担子重了。

生:因为长大了,她要承担很多责任,不仅要照顾弟弟和妈妈,同时还要鼓励自己。

生:她害怕更多与她亲近的人离她而去。

师:老师非常理解大家的心情,当身边的人在你长大后渐渐离开时,你需要一种勇气。好在英子身边还有一个人,在一直陪伴她长大。这个人是谁?他会对她说些什么呢?

生:她爸爸。

(生从文中找到爸爸说的话)

不要怕,英子,你要学做许多事。

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闯练,闯练,英子。

(生齐读这三句话)

师:你对这三句话中的哪一句最有感触?

生:第三句,父亲重复说“闯练”,强调让英子独立自主去做事情。

生:我对第二句感触最深。这是爸爸对女儿人生的指导,他希望女儿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到成功。

生:我对第一句话感触最深。爸爸告诉英子说,“不要怕,英子,你要学做许多事”(“学做”一词,学生用了很重的音),虽然英子还有很多事情不会,但是没关系,只要认真地学,努力地学,就一定能学会。

(生反复朗读三句话,师指导)

师:是啊,我们有一位同学在初读体验里说:“这其中一次次的′第一次与长辈的告诫,构成了英子的成长。也许作者是想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经过一次次的磨炼与打击,才会得到心灵的成长。只有这样,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时才不会被彻底击败。人总有长大的一天,总有要独立面对一切的一天。”(用屏幕显示上述文字)这位同学所说的“突如其来的打击”是指什么?

生:英子的父亲去世了。

师:刚才我们说了,在成长的过程中,当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开英子的时候,父亲却一直在她的身边鼓励她。然而有一夭,父亲也要走了,这时英子又将如何面对?我们一起来读文章第54到第68自然段。(生读课文)

师:我们来讨论这两个问题:(1)哪些地方暗示爸爸永远地离开了?(2)面对爸爸的离开,英子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

生:“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这石榴树是爸爸种下的,爸爸很喜欢,但石榴却自己掉下来了,这预示着爸爸发生了不幸的事惰,并且和题目“爸爸的花儿落了”相照应。

师:我发现你在说“预示着爸爸……”时停顿了一下,我懂你忍住没有说的那个词语。

生:“进了家门,静悄悄的”,这里的“静悄悄”暗示着爸爸的离开。“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这里借着花儿暗示她的爸爸已经去世了。

生:“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这是英子的心理活动描写,说明心有灵犀。

生:还有老高的暗示,他说:“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从省略号里,可以知道英子的爸爸已经去世了。

师:你们刚才说的都是同一件事情,但是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件事直接说出来呢?

生:因为失去亲人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作者不用那一类词语,是对去世的人的一种尊重。

生:不说,是因为不忍心。

师:其实,英子心里非常清楚,爸爸已经永远地离开了自己。面对这样的打击,她又会如何做呢?

生:第65段,“我从来没有这样镇定”,从这里可以看出,英子虽然知道父亲去世了,但她很镇定。

师:英子的镇定表现在哪里?

生:第66段,“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这句话,表明她很平静。而且我觉得这句话象征她把她的童年也锁进了抽屉里,开始长大,开始面对。(鼓掌)

师:孩子,你的一个“锁”字讲得掷地有声,讲得老师眼眶湿润,我能想象生活中的你应该也跟英子一样懂事,善良!是啊,就是这样一个普遍的细节,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英子真的长大了!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

(生齐读)

师:从这两句话中,你能读到什么?

生:读出惆怅,以及一种悲伤。

生:读到第二句的时候,我感觉到了一种责任感。

生:我从“不再是”中读出了猝不及防的哀伤。

生:我还读出了勇敢和生命的力量。

师:说得真好。我们读出了一种惆怅、一种无奈,更读出了一种责任、一种勇敢!

(投影出示)

英子告别了盛满父爱的童年,从脆弱走向了坚强,从天真走向了成熟。象征着爸爸的爱与生命的花儿落了,但它在英子心中永不凋谢,甚至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实录者语

赵群筠老师的课堂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对学生的尊重。

她尊重学生的阅读起点,在授课之前仔细查阅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并基于学情确定教学内容;她尊重学生的初读体验,并将之作为教学的切入口,用某位学生真实的阅读体验来唤起班级里其他孩子的思考,这种方式对学生釆说是一种很新奇的体验。

她善于在一些看似平常的细节中花工夫,让学生沉潜进去。通过对父亲三句话的细细品析,她让学生从中领会到,主人公英子是如何在父亲的鼓励下,经过一系列的“闯练”而逐渐成长的。

/第三幕/

在骊歌中告别童年

师:《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作者林海音的小名就叫英子,她的父亲是在她13岁的时候离开她的。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这本书每一个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离“我"而去了,一直到最后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亲爰的爸爸也去了,“我"的童年结束了,所以《城南旧事》写的就是“我”与童年的离別,写的就是一首骊歌。

师:二十年后,林海音再回头看她的父亲,他在散文《我父》中是这样写的——

写纪念父亲的文章,便要回忆许多童年的事情,因为父亲死去快二十年了,他弃我们姊妹七人而去的时候,我还是个小女孩。在我为文多年间,从来没有一篇专为父亲写的,因为我知道如果要写到父亲,总不免要触及他离开我们过早的悲痛记忆。

……

在别人还需要照管的年龄,我已经负起许多父亲的责任。我们努力渡过难关,羞于向人伸出救援的手。每一个进步,都靠自己的力量,我以受人怜悯为耻。我也不喜欢受人恩惠,因为报答是负担。父亲的死,给我造成这一串倔强,细细想来,这些性格又何尝不是承受于我那好强的父亲呢!

师:我们现在能清晰地感受到,父亲当时对英子说过的那几句话,已经深深地刻在英子的脑海里。后来,这本书被拍成了电影,其中的主题曲,就是《骊歌》。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被英子的笑容深深感动(大屏幕动态出现电影中英子的各种笑脸)。我在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竟可以拥有如此无敌的笑容?看完电影,看完书,我明白了,是善良,是聪明,是勇敢,是坚强。现在,我们来重温一遍这部电影的开头部分,也来重温一遍这部小说里经典的文字。(播放电影《城南旧事》开头部分独白的空镜头,当《送别》的音乐响起,师邀请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轮流朗诵大屏幕显示的文字——小说中的经典片段)

教跳舞唱歌的韩老师要从一、二、三年级的同学里,挑出几个人来,合着演唱“麻雀与小孩”。啊!那是多么好听好看的一出歌舞啊!老师会选谁呢?会选我吗?我心跳了,因为我喜欢韩老师!她是我们附小韩主任的女儿。她冬天穿着一件藕荷色的旗袍,周身镶了白兔皮的边,在大礼堂里教我们跳舞,拉圈儿的时候,她刚好拉着我的手。她的手又热又软,我是多么喜欢她,她喜欢我吗?

我心有点儿跳,要拿的时候,不免向窗外看了一眼,玻璃窗外黑漆漆的,没有人张望,但我可以照到自己的影子,我看见我怎样拿出金镯子,又怎样把首饰匣放回衣服底下,推合了抽屉,我的手是抖的。

声音越细越小越远了,洋车过去,那一大一小的影儿又蒙在黑夜里。我趴着墙,支持着不让自己倒下去,雨水从人家房檐直落到我头上、脸上、身上,我还哑着嗓子喊:“妞儿!妞儿!”我又冷,又怕,又舍不得,我哭了。

我是想,夏天过去,秋天、冬天就会来了,他还会常常来这里吗?天气冷了怎么办?如果有一天,他的弟弟到外国去读书,那时他呢?还要到草地来吗?我蹲下来,让眼泪滴在草地上,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么伤心?我曾经有过一个朋友,人家说她是疯子,我却是喜欢她。现在这个人,人家又会管他叫什么呢?我很怕离别,将来会像那次离别疯子那样地和他离别吗?

我要把天和海分清楚,我要把好人和坏人分清楚,我要把疯子和贼子分清楚,但是我现在却是什么也分不清。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掌声)

师:我们今天我的课就上到这里了,下课。

实录者语

在经历了一节课的阅读后,学生非常需要一个情感升华点。在充满磁性而又沧桑的画外音中,学生仿佛感受到了来自作者的感情诉说;在反复出现的《送别》音乐声中,孩子们通过大声朗读体会到了永别童年美好时光以及父亲去世给作者带来的切肤之痛;而之后在骊歌声中,对这些饱含深情的文字进行的齐声朗读,更让他们的思绪飘到很远,很远。

学生的声音

我偷偷地转过头。报告厅里听课的老师们安静地坐着听骊歌。他们是想起学生时代那段你追我赶、打打闹闹的时光了吗?他们是想起学生时代那些共欢笑共泪水的日子了吗?(梅可)

我闭上眼,回想着这一节课的过程。由开始的惴惴不安到结束时的感动,这一节课带给我许许多多。它已不仅仅是学习一篇课文那么简单了,它更是一段人生的历程。(姜来)

从未有过如此的惆怅,也从未有过一堂课在我心中掀起如此波涛汹涌的情感,一时,竟忘了自己身在何处。沉湎于其中,不觉泪水在眼里打转,徘徊着,久久不散。(郑心禾)

我们都是行路者,一步一步,往最高处走去。这条路没有尽头,也没有捷径。既然是必经之路,就请务必好好走下去,唱好人生中的每一首歌,不让离别的白白离别,失去的白白失去。(戴思群)

延伸阅读:郑桂华评课

美好的“约会”何以成功?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郑桂华

阅读是一种以文字或文本为媒介的感情与思想交流。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在交流时,会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文字符号进行处理和加工,通过解读符号的编码方式来理解其中的含义。这里的认知语境既包括上下文这种由文字符号所组成的语言意义上的语境,也包括认知过程中由物质环境所形成的语境,以及个人特定的记忆、经历和对未来的期望所构成的阅读者的心理语境等。这三类语境既各自独立,分别创造语意价值,又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从而组成一个复杂而又随时处于变动状态的信息场。这个信息场,可能成为读者理解文本意义的依据,也可能成为干扰读者有效理解的噪音、导致文本理解错误的路标,甚至还会成为阻止读者进入文本世界的障碍。而阅读教学,从某种意义上看,是教师通过一定的设计和适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克服各种阅读障碍,打通与文本世界的联系,达成对文本意义的真正理解。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一篇以儿童的眼光回忆童年经历、感念父亲影响的现代作品。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说,由于自己的年龄与文中“英子”相差不多,因而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上几乎没有什么障碍。于是有些语文老师觉得这种文章没有什么可教的。这种想法是有问题的。对语文学习者来说,常见的阅读障碍有以下几种类型:(1)文字理解的障碍,例如文言文的阅读、外文资料的阅读,首先需要克服字词及语法的障碍;(2)文体方面的障碍,例如文学作品与社科文、虚构作品与写实作品、连续文本与非连续文本等,在阅读目的、阅读方法上是有区别的;(3)社会文化背景的障碍,譬如年龄、性别、身份、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对读者产生的影响;(4)学习环境的障碍,例如课堂气氛、教师的风格、学习要求等因素。对于本堂课的学习者来说,《爸爸的花儿落了》的阅读障碍固然不在一般意义的文字和语法方面,文体方面的障碍也可因这是篇写实风格的小说而加以忽略,但是,社会文化背景和学习环境这两方面的差异所造成的理解障碍,在这篇小说的阅读中却不容忽视。这篇小说所描写的生活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北平,距今已经快一个世纪了。百年间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书中提到的物品、地名、称呼、人物间的关系、生活习俗等,在今天已经大不相同。如果不加考虑,就有可能成为阅读障碍。再说学习环境。课堂学习是一种集体的学习,它不同于一个人的默读静思,相对而言,阅读者不大容易进入文本世界。同时,赵群筠老师执教的这堂课,与以往的课堂环境又有两个很大的不同:一是在大舞台上完成学习,多少带有点儿表演性质;二是教师与学生互不认识。这些都给学生一种很不真实的感觉。如何尽快使学生消除这种不真实感,帮助学生突破文本理解的壁障,是衡量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成效的一个重要考察点。从赵老师的教学实录中,我们很容易看出她在这方面的努力。

一、借助文本相关信息,建立情感契合点

人们在沟通上产生的盲区甚至误解,很多时候都源于知识、经历、情感、文化及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而共同经历则有利于消除误解,提高沟通效率。《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主人公英子,在年龄、身份、品行以及与父母的关系上,与今天的学生有着许多共同点,教学中,赵老师充分利用了这一点,并将之作为学生进入文本的契合点:

(1)年龄契合点:

师:《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主人公英子,年龄跟大家差不多,刚刚小学毕业,马上就要读中学。

(2)身份和经历契合点:

师:爸爸打得确实挺厉害的。如果是你,你会恨他吗?

生:尽管知道爸爸这样是为我好,但是打得这么狠,还是会有一点点儿的恨。

(3)情感态度契合点:

师:你们觉得长大好不好?

生:好,长大了可以做很多事情。

生:不好,因为长大了就不能撒娇,不能耍赖了。

师:我们看看英子又是怎么说长大的。

除此之外,我们还看到,每一次引入一个契合点,教师都会把学生的理解推向深入,使教学活动达到一个小高潮。

二、以朗读为强化手段,促进学习者更好地进入文本情境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个人在从事阅读活动时,如果外界环境比较嘈杂,阅读成效就会受影响。因此,我们会设法创造一个看似独立于社会生活之外的空间,这就是为什么咖啡馆要调暗灯光、电影院要拉起大幕、游戏厅要分隔成独立空间的原因。在语文课堂里,我们虽然不能借助物质手段实现与社会生活时空的区隔,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来创造一种精神或情绪的小环境(当然唱歌也有这样的功能)。朗读以强大的声音信号强行将其他噪音压制下去,从而使学生在视觉、听觉以及精神注意力等方面达到高度的集中。赵老师深谙其道,短短一节课时间就安排了10次朗读活动,涉及的段落达全文的一半以上,有的语句还经过了反复朗读。从形式上看,有对课文前后语句进行的对比朗读,有对课内外材料进行的交替朗读,如果再加上教师布置的课前阅读作业,这节课的朗读活动应该很充分了。

朗读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越是年龄小的孩子,越是自制力差的学习者,越是面对感性的文本,越是在复杂的学习环境下,朗读就越有效果。试想,如果这节课中的朗读部分换成教师的讲解或师生问答,效果会如何呢?我想,如果是那样,教师与学生、学习者与文本之间就不大可能有这样深入、融洽的沟通了。

教学设计中运用朗读活动还有唤起学生注意、促进对重点语句的记忆、调节课堂教学节奏以及形成特定的课堂情绪氛围、强化和实现情感目标等功能。现场听过赵老师这堂课或仔细看过这则教学实录的人,一定会对这节课的结束场面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个环节中,视频和音乐元素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最点睛的还是学生的朗读参与。一旦只有教师来朗读,或者只朗诵名家的作品,都无法产生这样强的感染力。

三、补充丰富的材料,为理解文本提供更多的便利与可能

在这节课中,赵老师还采用了其他手段来消除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如借助同一题材的电影片段等辅助资源还原历史情境,帮助学生尽快走进文本世界,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词语、分析关键细节等,并对文本的某些重要段落作定点学习,以达成深度理解。另外,她还补充阅读材料,通过延伸阅读来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值得肯定的是,这些教学活动数量多,活动与活动之间的转换比较频繁,但并不显得凌乱琐碎,而是给人一种一气贯通的感觉。在我看来,这是因为这节课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围绕文本而展开的,是为理解文本内在的意蕴而服务的。

这节课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读起来是读进去的前提,读进去是理解的前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妨多花一些精力去消除学习者与文本世界间的隔阂,去吸引学生主动地阅读。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和目标达成的结果也证明,教师所预设的理解目标,会通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发现和体会,而逐渐变得清晰乃至最终被实现:

第一层理解目标:爸爸的花落了

l读出惆怅,以及一种悲伤。

第二层理解目标:什么是长大

l成熟和离别。

第三层理解目标:什么是真正的长大

l我感觉到了一种责任感。

l我从“不再是”中读出了猝不及防的哀伤。

l我还读出了勇敢和生命的力量。

一个学生在自己的课后感言中问:“我也问了自己,我长大了吗?”另一个学生这样写道:“我闭上眼,回想着这一节课的过程。由开始的惴惴不安到结束时的感动,这一节课带给我许许多多。它已不仅仅是学习一篇课文那么简单了,它更是一段人生的历程。”

相信引起学生的心灵触动,促使他们去思考与成长有关的问题,比直接告诉他们十条关于成长和责任的名言警句,对他们的成长要有意义得多。有的老师虽然也明白消除学生的阅读障碍对于理解文本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往往不是花精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读起来、读进去,而是忙于介绍背景和琐碎的知识,或是忙于向学生灌输自己的解读结论。赵老师在这节课中,几乎置这些于不顾,引导学生聚焦于核心阅读活动,这应该是有所考虑后所作的取舍。事实证明,这样的取舍有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

我们经常说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但要做到这一点,不是仅仅知道这一理念、掌握几个方法就能济事的,还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充分尊重和信任、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充分了解、对学习内容的充分把握,等等。惟其如此,课堂才能真正达到一种“化境”。赵老师的这节课听上去十分精彩,不仔细分析看不出有多少设计的痕迹,而这正是美好的“约会”得以成功的原因所在。

本文来源

《爱的语文:赵群筠课堂教学实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年3月第一版

当当、亚马逊、京东、淘宝均有售

也可扫描下面

1
查看完整版本: 教育局长特级教师赵群筠爸爸的花儿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