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山位于太仆寺旗东北部,距宝昌镇60余公里。这里西连丘陵,东接平川,地域开阔且土质肥沃,是历代少数民族*权的中心或重要领地。
据《张家口历史文化丛书--悠久的历史》记载,辽圣宗时,萧太后看中了凉陉(今闪电河流域)这块美丽富饶的草原。辽统和三年(年)重阳节,辽圣宗和萧太后率领群臣及各部首领到骆驼山一带猎虎。猎毕,登上骆驼山,赐群臣及各部首领饮菊花酒,狂饮达旦。清人陆长春所做的《辽宫词》这样写道:“重阳时节想题糕,射虎平原意兴豪。叨赐天厨菊花酒,骆驼山上共登高。”元代翰林学士王恽在《秋涧集》中称骆驼山为鞍子山。
骆驼山庙遗址在骆驼山东南麓。其面积约10亩许砖瓦筑,庙门3间为外殿、称为四大天王。内正殿高约5丈,全用红砖造,殿顶铜尖三,内供铜质佛像百余。东建屋数间,为看守香火者住所。这就是成书于年的《察哈尔通志》对骆驼山庙的描述。
说起骆驼山庙有很多传奇故事。骆驼山庙的前身是盛禧繁裕寺简称盛寺)藏语称嘎丹丰吉灵庙。建于清乾隆六年(年),地址在乌兰察布市城县岱海附近,是太仆寺右翼牧群四大骒马群庙。太仆寺左右翼牧群同时组于清康熙二十三年(年),左翼牧群位于宣府卫边外,右翼牧群位于大同边外。由于雍正年间实行“借地养民”的*策,大量的垦荒者来到了长城脚下的下太仆寺左右翼牧群,他们以各种名义开垦着这片美丽的草原。在垦荒者的蚕食下,太仆寺左翼的牧民从赤城县独石口、崇礼县狮子沟、张北县中东部逐步北移仆寺右牧翼群的牧丁们从清乾隆二十三年(年)起,分期分批地离开了清朝*府赐予的封地,逐步向东北方向迁徙,经过一段颠沛流离,最后定居在闪电河(上都河)畔。年,日本侵略*和伪察哈尔盟公署将太仆寺右翼牧群(场)改为太仆寺右翼旗,旗公署衙门设在了*旗大营子(今正蓝旗上都镇)。禧盛寺的喇嘛们向旗衙门提出搬迁该庙的请求,得到了时任总管诺尔不扎那的支持。经上报察哈尔省*府,得到许可后,开始对原庙整体拆卸。用勒勒车拉石条、木料等大件,用羊驮运砖、瓦等小件,将骆驼山禧盛寺的大部分建筑搬迁到了*旗大营子,用三年时间建成了正蓝旗上都镇的禧盛寺。“文化大革命”中,正蓝旗的禧盛寺大部分建筑被拆毁,只有几间小小的前殿还留有岁月的痕迹。在骆驼山东南麓留守的几间没有被搬走的庙宇也在“文革”中被陆续拆毁,但当年骆驼山庙的那几棵歪着脖子的老榆树,仍迎风屹立,似乎是在坚守,也似乎是在等待,或者是想向路人述说骆驼山庙那多舛的命运。
文字来源:节选自高忠胜《宝昌往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