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葡萄新吐蔓,武城刺蜜未可餐”,诗中指明葡萄初春吐蔓时,骆驼刺的刺蜜尚未结成颗粒,自然不可餐。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有诗云.骆驼刺在六七月间是蜜源植物,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骆驼刺在大风时,针刺扎破叶片,伤口处必分泌出糖汁,经风吹日晒,糖汁缩成小块,可吃,民间叫它“刺糖”,煮水可治痢疾,吐泻病。这“刺糖”在唐代唐玄宗时为贡品称刺蜜,色如琥珀,诱人。是作糖的食品,吃了甘如糖味。当时它随了丝绸之路远销中原各地.
骆驼刺属豆科、落叶灌木,主要枝上多刺,叶长圆形,花粉红色,6月开花,8月最盛,每朵花可开放20余天,结荚果,总状花序,根系一般长达20米。从沙漠和戈壁深处吸取地下水份和营养,是一种自然生长的耐旱植物,因为这种植物茎上长着剌状的很坚硬的小绿叶,故叫骆驼剌,是草本植物,是戈壁滩和沙漠中骆驼唯一能吃的赖以生存的草,故又名骆驼草。主要分布在新疆干旱地区。
骆驼刺在戈壁滩、沙漠随处可见,不论生存环境如何恶劣,这种落叶灌木都能顽强地生存下来并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在白杨都不能生存的环境中,只有一簇又一簇的骆驼刺在阳光下焕发着生命的活力。
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骆驼刺尽量使地面部分长得矮小,同时将庞大的根系深深扎入地下。如此庞大的根系能在很大的范围内寻找水源,吸收水分;而矮小的地面部分又有效地减少了水分蒸腾,使骆驼刺能在干旱的沙漠中生存下来。
骆驼草往往长成半球状,大的一簇簇直径有一、二米,一般的一丛直径也有半米左右,小的星星点点无计其数,一直延伸到视线以外。据当地人说,这种植物的根系十分发达,是地表上茎叶半球的两倍甚至三倍,在春天多雨的季节里吸足了水分,可供这一丛骆驼草一年的生命之需,这为它在沙漠这样的环境中生存起到了重要作用。
药用价值
新疆科学家经过4年的研究发现,从骆驼刺中分离出来的一些化合物,在抗氧化、抗过敏、抗肿瘤等方面具有良好表现,其全新化合物抗癌活性为首次发现。该项成果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中国现代中药》、《中国药学杂志》等最新发表了其研究成果。
更多精彩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