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址复原重建的隋唐洛阳外郭城正门定鼎门
在由一道道*土夯筑、外加青砖包砌的城墙分割包围下,面积约为47平方公里城垣以内的隋唐洛阳城市空间划分出不同区域。东都城仍然沿袭了北魏洛阳城、隋大兴城以来的“三城制”:宫城、皇城、外郭城,只不过宫城、皇城不是位于全城中央,而是偏居西北。有人说是因“下京城一等”,另有人说是西北方向代表乾卦,贵为乾位,或称乾冈。
图2-1隋唐洛阳城平面实测图(《隋唐洛阳城》第一册)
宫城不仅是隋唐帝国某些时期的*治中枢,而且是东都城内的核心空间。因为是皇帝办公、起居之所,故防守严密,周围有一些小城拱卫。其南临皇城,北倚玄武、曜仪、圆璧三城,东接含嘉仓城与东城,西连禁苑。宫城内的建筑布局,遵循中国古代传统,前朝后寝,主体建筑沿中轴线自南向北分布。考古发掘出的重要遗址有宫城正南门应天门、宫城主体建筑明堂与天堂等遗址。白居易《酬牛相公宫城早秋寓言见示兼呈梦得》中的“新月上宫城”一句,颇具画面感:
七月中气后,金与火交争。一闻白雪唱,暑退清风生。碧树未摇落,寒蝉始悲鸣。夜凉枕簟滑,秋燥衣巾轻。疏受老慵出,刘桢疾未平。何人伴公醉,新月上宫城。
图2-2唐洛阳宫城天堂遗址发掘现场(《洛阳大遗址研究与保护》)
图2-3天堂与明堂想象复原图(赵囡囡供图)
图2-4原址重建的明堂夜景想象图(同前)
图2-5武周明堂文化展主题墙(赵囡囡设计)
图2-6重建的明堂内双凤纹门把手(《明堂·天堂》)
图2-7重建的明堂内素面门把手(同前)
图2-8唐含嘉仓遗址出土刻铭砖(《洛阳大遗址研究与保护》)
唐太和六年(年)八月十日,时任河南尹的白居易亲临俗称“五凤楼”的应天门城楼,即兴创作了一首《五凤楼晚望》。作者登高望远,见景生情,抒发了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
晴阳晚照湿烟销,五凤楼高天泬寥。野绿全经朝雨洗,林红半被暮云烧。龙门翠黛眉相对,伊水*金线一条。自入秋来风景好,就中最好是今朝。
图2-9唐洛阳宫城应天门东阙遗址全景(同前)
皇城位于宫城之南,是隋唐时期中央衙署及附属机构的办公重地。隋代洛阳皇城与东城设置有五省、三台、五监、十六府等官署,唐代则改为六省、九寺、十四卫府及十率府等,武周时期增置“左祖右社”等礼制建筑。已发掘出皇城南面右掖门遗址、唐右威卫府门址、泻口碾坊故址等。白居易有一首以洛阳皇城为题的诗作《早入皇城赠王留守仆射》,似乎流露出一丝凄苦与伤感:“津桥残月晓沉沉,风露凄清禁署深。城柳宫槐谩摇落,悲愁不到贵人心。”
在皇城西南,还有一处重要的宫殿区上阳宫,武则天就病逝于上阳宫内的仙居殿。-年,发掘了属于上阳宫范围内的部分园林遗址,揭露出水池、廊房、水榭、石子路、假山石等重要遗迹,出土大量建筑构件及少量日用陶瓷器。
图2-10唐洛阳上阳宫园林遗址(《隋唐洛阳城》第四册)
图2-11上阳宫园林遗址中的石子路局部(同前)
作为盛唐前期权力中心的上阳宫,在盛唐后期及中唐却成为放逐嫔妃佳丽的宫怨之所。白居易有一首著名的*治讽谕诗《上阳白发人》,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了一位终生禁锢于上阳宫的宫女的悲惨命运。自注云:“天宝五载已后,杨贵妃专宠,后宫人无复进幸矣。六宫有美色者,辄置别所,上阳是其一也,贞元中尚存焉。”这首诗的第一部分记述了老宫女的身世来历及上阳宫的环境:
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
第二部分描写了老宫女对往事的回忆及幽居深宫的煎熬之苦:
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第三部分描述这位年迈的老宫女的生活现状:
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
图2-12与上阳白发人生活状态类似的宫女形象(《中国历代仕女画集》)
除了西北隅宫城、皇城及附属小城之外的城垣以内部分,皆属于外郭城范围。外郭城也称为东都大城、罗城、罗郭城及金城等,“西拒王城,东越涧,南跨洛川,北逾谷水”(《大业杂记》)。郭城的基础设施如城墙、城门及街道等,至今仍残留部分遗迹。经过年阎文儒先生的首次勘查,年春的复查,可知外郭城东墙长米,南墙长米,西墙长米,北墙长米。南宽北窄,与《唐六典》记载的“郛郭南广北窄”完全相符。从整体上看,郭城平面形制近似梯形。
隋唐两代,东都郭城城门数量相同,皆为八座,惟城门名称略有改动。唐代城门,南面有定鼎、长夏、厚载三门,东面有建春、永通、上东三门,北面有安喜、徽安两门,经过考古发掘的有定鼎、长夏、建春、永通等门址。郭城正门定鼎门,隋代称建国门,门址由三门道、长方形墩台、两道隔墙、东西飞廊、东西两阙及马道等组成,分为四期。以盛唐前期门址为例,每个门道东西宽5.8米、南北进深21.04米。现已在该门址上建立了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因该城门为外郭城南面正门,成为唐代重要的地标性建筑,在白居易《秋日与张宾客舒著作同游龙门醉中狂歌》中,描写了诗人以定鼎门为洛阳城的坐标点,向南秋游十八里的一段轶事:
秋天高高秋光清,秋风袅袅秋虫鸣。嵩峰馀霞锦绮卷,伊水细浪鳞甲生。洛阳闲客知无数,少出游山多在城。商岭老人自追逐,蓬丘逸士相逢迎。南出鼎门十八里,庄店逦迤桥道平。不寒不热好时节,鞍马稳快衣衫轻。
图2-13唐洛阳外郭城定鼎门遗址全景(《洛阳大遗址研究与保护》)
图2-14定鼎门遗址平面实测图(同前)
图2-15原址复原重建的隋唐洛阳外郭城正门定鼎门(霍宏伟摄影)
因为白居易的宅第位于全城的东南隅,地近外郭城东面两门永通门与建春门,属于诗人的活动范围,所以这两座城门自然被引入诗中:
水南冠盖地,城东桃李园。雪消洛阳堰,春入永通门。(《洛阳春赠刘李二宾客》)
闲游何必多徒侣,相劝时时举一杯。博望苑中无职役,建春门外足池台。(《与皇甫庶子同游城东》)
郭城内的街道数量,文献说“都内纵横各十街”(《旧唐书·地理志一》)。今人钻探的结果是,在洛河以南探测出南北向街道十二条,东西向街道六条;在洛北探出南北向街道四条,东北向街道三条。其中,最重要的是定鼎门大街,隋称端门街、天津街,唐称定鼎街、天门街、天街,为整个东都城的南北中轴线,亦为全城的中央大街。其钻探长度约米、最宽米、路土最厚0.6米。后经发掘证实,定鼎门大街中为御道,两侧有辅道,辅道两侧有水渠。隋至盛唐时期街道路土东西宽米、厚0.1—0.25米。唐杜宝《大业杂记》为今人描绘了隋代天津街的美好景象:
开大道,对端门,名端门街,一名天津街,阔一百步。道傍植樱桃、石榴两行。自端门至建国门,南北九里,四望成行。人由其下,中为御道。通泉流渠,映带其间。
图2-16定鼎门遗址门前道路、车辙、足印及蹄印痕迹(《洛阳大遗址研究与保护》)
图2-17定鼎门遗址门前道路上的骆驼蹄印(《洛阳大遗址研究与保护》)
图2-18洛阳唐墓出土三彩骆驼俑(《中国洛阳出土唐三彩全集》)
图2-19洛阳唐墓出土绿釉载丝骆驼俑前部(同前)
图2-20绿釉载丝骆驼俑左侧(同前)
图2-21绿釉载丝骆驼俑右侧(同前)
(本文发表于《文史知识》年第10期。作者霍宏伟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曾在洛阳长期从事田野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进一步延伸阅读,推荐《白居易的镜子》一文,详见霍宏伟著《鉴若长河:中国古代铜镜的微观世界》[与网页链接],年由三联书店出版,入选“年度全国文化遗产优秀图书”)
开卷有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