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个粉丝朋友在后台私信提问:名著课该怎么上?
我想了想,要写一篇小文来回答,因为我自认为在这方面还算是下了一些功夫的。简单说说,仅供交流。
我所理解的读,应该是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比较系统、深入的阅读。
其实,很久以前就意识到,我们对初中学生的阅读指导还停留在一个比较原始、荒蛮的阶段:所谓的名著阅读,大多是开学的时候布置下去,让学生课余读一读;至于学生究竟读了没有、怎样读的、读到了什么程度、读出了哪些收获......是很模糊不清的。在考试前印上几页的知识点,做几道练习题,让学生读背一下,能应付考试就差不多了。
但是,我们的很多语文老师,对于这样的阅读是不满意的。
后来,我看到干国祥老师上《西游记》阅读课的一节实录,深受启发,觉得自己以前简直是在荒废阅读课;于是开始思考做属于自己的名著阅读课程,目的是想要尽量把阅读落到细处,踏踏实实地读,认认真真地品。
首先要根据学校的时间安排做好规划。
原著要读。
初中的学习任务比较紧张,可以利用寒暑假期提前布置。
但是在具体的品读章节之前,也一定要以具体的问题驱动学生再去细读相关的章节。
根据部编版教材的编排,每册教材推荐了两部名著阅读,也就是每学期阅读两部,按正常教学时间来算,大概是两个月读一部。
如果学校每周安排有阅读课,一部名著可以安排8-10讲。我以《西游记》为例来说一下:
第一讲一般是起始课,导读课,介绍作者、创作背景,从整体上介绍作品的主要内容、结构,制定整本书的阅读计划,对阅读方法进行点拨指导。
再精心安排剩下的每节课。
我们可以根据作品的特点,安排下一步的推进课,包括赏读课(品读精彩的章节)、交流展示课、专题研究课等,围绕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寻找或印证写作手法等方面展开,进行阅读、思考、梳理,交流。
同时,每一讲最好针对下次阅读的内容,设计一个具体的微写作任务,引领学生进行阅读,同时也进行思考和写作的训练。
可以为人物写写小传。
比如《西游记》,第1-7回孙悟空从出生到大闹天宫这一段经历可以做一讲,设计微写作任务:为孙悟空写一则小传;以此带动几个小任务:梳理悟空从一只石猴到齐天大圣再到被压五行山下的经历;积累美猴王、孙悟空、弼马温、齐天大圣等名号的由来;认识此阶段孙悟空的形象特点;渗透、学习一种阅读方法:为人物写小传。
读完《骆驼祥子》,可以为祥子写小传。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爱》,都可以这样去梳理。
再如:列表格的方法。
品读了“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之后,让学生试着用列表格的方法比较阅读同类故事“三借芭蕉扇”。
《红星照耀中国》,列表格梳理斯诺在苏区的采访经历;斯诺最初产生的疑问和最后谜题的解开。
或者画画思维导图:
《水浒传》诸位英雄的故事和汇聚;《朝花夕拾》的多主题和不同类型的人物。
还有:以某个主人公的角度写日记,可以强化一些精彩的细节。
孙悟空的取经日记;斯诺的采访日记;阿龙纳斯教授的海底航行日记;保尔的战斗日记;简爱的恋爱日记。
还可以研究个人感兴趣的小专题。
比如:孙悟空的名号;唐僧一共几次驱逐悟空?保尔的三段爱情分别对他产生了什么影响?等等。
“导读”,教师的“导”非常重要。
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读、细读、除了设计阅读交流环节以外,还需要联系生活思考,试图寻找、搭建起作品和生活、生命之间的联系。
比如,遵循干国祥老师从“孙悟空的成长经历”这条线去思考《西游记》,我们可以找到这种关联,得到很多生命的感悟:石猴的出生充满了神奇,那么我们的生命来得就很容易吗?石猴当上了美猴王,启示着我们如何成为群体中的领袖?石猴学艺克服了哪些困难?学霸是怎样炼成的?孙悟空被压五行山下五百年,一个人又该如何度过生命中的低潮期?打死了妖魔、唐僧要念紧箍咒,那么怎样认识金箍棒和紧箍咒之间的关系?“三打白骨精”,我们应该思考怎样面对团队之中的问题?“真假美猴王”,当我们在无法证明自己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同理,骆驼祥子、保尔、简爱的经历又能带给我们哪些人生启示呢?……
如果我们经过艰辛的思维跋涉,能够寻找到这个点,便可以带领学生循着这条路,穿越文本,走向更广阔的生活,走向自己的精神园地。我们才会从浅阅读走向真正的深阅读。思维被开启,精神之树拔节滋长。不管思考的结果是否成熟,思考的过程本身就会使师生爱上阅读,享受阅读。
名著阅读究竟该怎样教?很多语文教师都在积极地探索研究中,我也在教学中不断地学习和尝试。希望各位同仁能多交流指点。
有趣的灵*在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