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了一篇有趣的新闻,视频中在拉斯维加斯的一家快餐店门口,一位饲养员是带着宠物骆驼去等待点餐的。等轮到自己时,骆驼熟练地跟着饲养员走向窗口,一起下单自己最爱吃的薯条,还把头探进窗口跟服务员玩自拍。据了解,这头骆驼12岁,从附近的避难所中被营救出来,此前也被拍到在其他快餐店享受美食。饲养员表示,它非常喜欢吃炸薯条,并且知道要耐心等待。
这则新闻一经发布,在网上引起网友们的热议,大家纷纷发文称是骆驼成精了。原来被称为“快乐源泉”的炸薯条不仅是大人小孩儿的心爱零食,还是骆驼的心仪口粮,其实如果你真正了解过骆驼这个物种,就一点都不难得到这个结论了!
“知水泉,善行流沙中,日行三百里,力负千金”这是对骆驼习性的最佳概括。骆驼是一种有灵性和意志的动物,它们不仅能在炎炎烈日、水干草乏时找到生命之源,坚强的生存;还能在漫漫*沙、逆风飞扬中找到归路,以其特有的灵性和意志,被誉为“沙漠之舟”。
除此之外,骆驼有着和人一样的情感意识,它们在长期自然选择中与特定生态环境形成了默契的共生法则,它们对草场践踏性极小,能与荒漠草场和谐共生。“塞沙茫茫出关道,骆驼夜吼*云老。征鸿一声起长空,风吹草低山月小。”这便是骆驼有情有义的时代印迹。
曾偶然间读过一篇文章,它讲了一个很戳人心的故事,是关于骆驼悲壮的使命。蒙古族一直有着祭骆驼的习俗,这同其他民族的祭灶、祭火、祭土地、祭龙王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蒙古族祭骆驼有所不同的是,祭骆驼不以神灵为主,而是以自己饲养的骆驼为对象,把骆驼实体作为神的化身和使者以祭拜。早些年前的牧民乃至整个民族都把祭骆驼当做一件是传统生产与人文思想为一体的民俗活动,它更体现着这个民族的宗教信仰、地域特色、传统习俗。
由于草原牧民是以牧业和林业为主要的经济来源,所以他们的一生大多都是四处漂泊的,草原牧民最是信奉*归故里这一说法。据说有一位老牧民死后,他的孩子把将他埋葬在草原上,牧民来自草原又回归草原。他们的坟墓没有墓碑,当老牧民进入泥土后,小牧民便会牵来一只母骆驼,将她刚生出来的小骆驼摔死在父亲墓前,这叫“祭儿驼”。从更层次的现实意义来看,这是牧驼人的精神寄托,是信仰与务实的结合。
多少年后,当小牧民想回去祭奠父亲时,他只需要牵上当初那只母骆驼,母骆驼就会自动找到当初的那个坟墓,哪怕石头已经被风吹圆,哪怕泥土已经变了颜色。我想这便是骆驼与生俱来就负含灵气的真实写照,它们可不就是和人一样有情有义么?
骆驼就是这么奇妙而有灵性的动物,他们看起来是社会动物,经常一起行动,但当只有一只骆驼的时候,他还是可以淡定地生活,因为他不会迷路,不会没有东西吃,不会找不对家。所以说,用“成精”来形容骆驼,有过之而无不及!
然而,人们应该自省的是:现有的骆驼仍在守护那片苍凉的土地,人类还需要骆驼,草原不能没有骆驼,不能让清脆的驼铃声,永远消失在广袤的沙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