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澳大利亚骆驼泛滥成灾,成为当地祸害百
TUhjnbcbe - 2023/1/1 22:32:00
临沂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disease/a_8162288.html

澳大利亚在经历野兔、野山羊泛滥后,又经历了骆驼泛滥。作为沙漠之舟的骆驼性情温和,可以在沙漠戈壁中帮人们运送东西,拉车犁地。这样用途广泛的动物却在澳大利亚泛滥成灾,由于繁殖速度太快,澳大利亚的骆驼超过了多万只。当地*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与民众一起射杀骆驼,奈何数量过于庞大,骆驼肉大家吃都吃不完。这该怎么办呢?本期子牙童趣知识局和你一起看看澳大利亚的人驼战争。

骆驼分为单峰驼和双峰驼,单峰驼主要分布在印度,索马里,苏丹,双峰驼有一半分布在澳大利亚,我国骆驼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内蒙古。骆驼的头部较小,颈部粗长,弯曲的时候很像天鹅颈,身躯高大,体毛呈褐色。骆驼与其它动物相比,非常能忍受饥渴,在没有水的条件下,可以生存半个月左右,没有食物的情况下,还可以生存一个多月。它身上两个鼓起来的地方叫做驼峰,里面储存着脂肪,骆驼在吃不到食物时,可通过分解脂肪得到身体需要的养分,满足生存需要。它的胃部构造十分特殊,有众多状如瓶子的小泡泡,主要是用来储水。

骆驼主要生活在沙漠戈壁地区,用途广泛,可载重,托运,犁地,拉车,是沙漠戈壁地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好伙伴。一般4到6只生活在一起,以胡杨,梭梭等各种荒漠植物为食。它性情温顺,很容易被驯服。

由于澳大利亚四面环海,所以生态环境相对比较封闭,岛上物种也相对固定。澳大利亚17世纪被欧洲人发现,年,英国航海家宣布这片土地属于他们国家,英国主要把澳大利亚作为流放囚犯的地方。澳大利亚成为英国殖民地后,岛上的英国人口不断增多。由于澳大利亚很大一部分地区受热带沙漠气候影响,所以中西部几乎全部都是戈壁滩,干旱少雨。

居住在当地的人要想在沙漠中运输东西,种植作物,必须依靠骆驼。于是,澳大利亚就从国外买了大量的骆驼,骆驼的到来使当地居民生活更加便捷,他们可以自由往返在沙漠之间。每个骆驼可以运送~斤的东西行走四天,每天大约可以步行94里,最快的时候,每小时可以行走16千米,并且骆驼寿命较长,一般可以活35到40年。骆驼不仅将沙漠中的东西运出去了,还给当地人带来了很多必须的生活用品。当时在他们眼中,这个生物就是珍贵的宝物,每家每户拥有一个骆驼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可惜好景不长,汽车出现了,它不仅比骆驼运送的东西更多,还跑得更快,并且不用吃饭喝水。渐渐地,骆驼就被当地人淘汰了。一些人将骆驼杀掉食用,而有一些好心善良的人不舍得杀掉骆驼,将它们放到了野外。

这些骆驼就成为了当地野生骆驼的祖先。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特别适合骆驼的生长,加上当地居民当时为了饲养羊,所以将羊的天敌狼,几乎全部杀光了。这使得骆驼几乎没有天敌,加上它的繁殖能力较强,这就导致原本无害的骆驼在澳大利亚数量激增。最多的时候,澳大利亚的骆驼达到了多万只。

骆驼虽然对沙漠的适应能力非常强,但它们如果遇到水的话,一下子可以喝掉多斤的水。多万的骆驼对水的需求量特别大,一起能够喝下满满一大坑的水。本来当地就因为气候干燥,水的缺口非常大,很多居民家里也经常处于没水的状态,骆驼这么一喝水就导致水更加稀少,其它动物失去水源,数量锐减。

沙漠没水的时候,骆驼就会跑到农户家中与饲养的牲畜抢水喝。它们还会跑到小镇,将小镇里面所有的水喝光。有时候找不到吃的,骆驼直接跑到农民的庄稼地,见到什么吃什么。农民辛辛苦苦种了一年的作物,就这样被破坏了,损失惨重。骆驼还随意在道路上大小便,让人们的出行严重受阻。由于数量太多,骆驼时不时的会成群结队在马路上大摇大摆的,无论人们怎么驱赶,它们只是慢悠悠的走着。

当地居民和骆驼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人们用尽各种办法对付这群泛滥成灾的物种,还有很多人向*府反映了状况。年,澳大利亚*府与民众合作一起控制骆驼的数量,每个月,澳大利亚至少要杀掉头骆驼。据统计,到年,大约30万头骆驼被杀掉了。这些被杀掉的骆驼,有的会被当做食用肉出售,可由于死掉的骆驼太多了,人们根本吃不过来,所以有很多骆驼的尸体就直接被扔在荒地中腐烂。

当时也有人想过,通过引进骆驼的天敌,以此来控制骆驼的数量。这个想法虽好,但却没有可行性。因为谁也不知道引进来的天敌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泛滥的物种。再加上骆驼数量太过庞大,引进的天敌数量太少,达不到控制的效果,数量太多,又会抢占其它生物的生存空间。所以*府就放弃了这个做法,直接通过人为干预,达到减少骆驼数量的效果。

年入围奥斯卡金像奖的纪录片《犹大项圈》讲述了澳大利亚灭绝骆驼的计划。短片拍摄的地点是在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区,从镜头下可以看到,野生骆驼几十个一群生活在一起,它们会在白天出去觅食,晚上就待在一起休息,生活过得惬意极了。可它们却不知,在不远处,有一个人类时刻

1
查看完整版本: 澳大利亚骆驼泛滥成灾,成为当地祸害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