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长安十二时辰」昨天大结局。
被观众誉为“今年国产剧最佳没跑了”的这部网剧,在如今大部分都是“2倍速追剧”的大环境里,有时候我要拉回进度条反复琢磨。一句话,这部剧没有把观众当傻子。
本剧设定的时间是唐玄宗天宝三年,即公元年,「安史之乱」爆发的11年前,也就是唐朝的鼎盛期,简称「盛唐」时期。地点,长安。
剧组花了七个月,耗资万,在象山影视基地建了座70亩的唐城,高度还原了长安城的坊:建筑形式、房屋规格都遵循唐代建筑特点,甚至街道的宽度都有据可依。
民以食为天,盛世大唐已然是个融汇各地特色的美食天堂。从「胡饼」和「面片汤」到「水盆羊肉」、「火晶柿子」,各种长安美食,各种有趣的吃法,让人看了立刻就打飞的去西安。
还有唐代的茶道,也透过该剧见识一二。剧中人物烹茶是用勺子舀而不是用茶壶倒出来,这是因为唐代的茶是咸口的,不仅会在茶中加盐,还会加葱、姜、花椒、枣等等。
饮食之外,剧中传递了很多唐人的生活方式。比如元载让身材丰满之人围成一圈给自己取暖的这种行为,在唐朝是真实存在的,名为「妓围」。不过,实际上只有诸如唐玄宗弟弟申王这样达官贵族才有这等待遇。
还有引起广泛讨论的「叉手礼」,即“以左手紧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是当时一种表达特别恭敬的礼节。“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紧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收不可太着胸,须令稍去二三寸,方为叉手法也。”
《韩熙载夜宴图》、《女孝经图》和安阳唐代赵逸公墓中出土的壁画中都有。
安阳唐代赵逸公墓壁画
再来看看俗话说不分家的“服化道”,这次剧组特意找来黑泽明长女黑泽和子担任造型指导。“其实大唐真正的繁盛,体现在它的每一套服饰,每一套盔甲,每一个人的精气神上。”
剧中的服饰都源于真实历史,与陕西历史博物馆里唐墓壁画、唐俑文物等原型很接近。
第一集李必一亮相,就有网友质疑“李必的发簪是不是插反了?”其实这种插法也是有出处的:其名为「子午簪」,是道教的特色,象征阴阳相济。
还有常出现的圆领袍很有意思,它源自异域,算是一种“洋服”。最明显特征是圆领、窄袖、右衽,领口和前襟各有一枚扣袢系合,长度一般在小腿至脚面之间,这是唐朝时期上到皇帝,下到平民都会穿它,代表的也是文化交流的一种现象产物。
唐人吴道子绘《步辇图》(局部))
身着圆领袍的唐太宗
剧中大量出现的铠甲上的「护心镜」,和长乐公主墓中的壁画几乎可以说是一模一样。
长乐公主墓壁画
在大唐,女子中最常见的装束名为「半臂齐胸裙」,是一种不需要挤胸的“日常单品”,对身材要求不过,能让女性显得轻盈和美貌的款式。
在许多名画中也可以窥见盛唐时期,这种宽松飘逸的美衣。
《簪花仕女图》
搭配“檀棋妆容”,几乎还原了真实之象。
在“花车斗彩”这场戏中,上元佳节大唐女民众为爱豆齐声高歌的壮观景象,可见画眉、贴花钿、点面靥等各种不同的全妆妆容,尽显一派盛唐气象。
发髻也是十分讲究:已成年女子常梳云朵髻和堕马髻,未成年女子常梳双环垂髻。比如梳着双环垂髻的元载侍女,像极了西安博物院里唐侍女俑变得真人。
西安博物院里唐侍女俑
季姜小妹妹,一个身著半袖和长裙的唐代女童粉雕玉琢、软萌可爱,活脱脱就是《捣练图》里那个用扇子生炭火的小丫头。
《捣练图》局部
剧中还复原了带帷帽骑马的小姐姐。
这种面纱的前身叫做幂蓠,专门给达官显贵用的,目的是不让普通百姓看到自己。而到中唐就成为了一种装饰品,还是出街必备的那种。
唐彩绘釉陶戴笠帽骑马女俑
除此之外,剧组在各个道具的准备上都非常用心。
这些让有熊想起来了最近看的一本书《大英博物馆中国简史》。这本书由大英博物馆中国馆馆长霍吉淑亲自撰写,从3万件中国馆藏中精选件,历时18个月,30余名专家参与,被BBC称为“美丽而全面的中国历史导论”。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唐朝强盛的中央*府为横跨中国的贸易路线和通信交流提供了保障。稳定的农业生产保证了赋税,使经济蓬勃发展,而这种繁荣又促进了商品的交易和思想(文化)的交融。大量使者、朝觐者和商人把国外的奢侈品带到了中国。有的来自东面的朝鲜、日本,或来自西面的伊朗、阿富汗和中亚,或来自南面的印度及东南亚。
在剧中就出现了不少唐朝的“奢侈品”,比如这个「火闹钟」:
是西安博物院藏品。
中国的丝绸和陶瓷经陆路和海路出口,可远至非洲东部和北部。葡萄酒
酿造技术也传入了中国,酒具便随之出现了新的形制,不过多为借鉴波斯和中亚的酒器。但异域货品仍属稀有,只有贵族才能获得。
第一集里,焦遂给曹破延喝的暖身酒正是葡萄酒,喝酒时的器具是鹦鹉螺酒杯。
鹦鹉螺杯是这场戏中的重要道具。古代的鹦鹉螺杯是用深海中的罕见的鹦鹉螺壳做成的酒具,剧中的这个造型款式复刻的是东晋王兴之墓出土的鹦鹉螺杯,该杯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南京市博物馆藏东晋王兴之墓鹦鹉螺杯
22集里出现的这个杯盏,也是唐朝的玻璃高足杯,原型目前正在国博展出。
还有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除此之外,《大英博物馆中国简史》还介绍了类似鹦鹉螺杯的异域风格的酒器。中亚使节把精美的金、银质高足酒杯也带入了唐朝。此类进口奢侈品需求量大增,因此唐朝出现了许多仿照这些器物造型的银质或陶瓷酒杯,供王公贵族享用。
银质高足杯(左)和陶瓷来通杯
(摘自《大英博物馆中国简史》)
因为唐朝经济繁盛,商品交易发达,各种新奇精巧的瓷器也非常多。比如右相林九郎家开饭的那场戏,就出现了莲瓣盘和菊瓣盘等造型各异的食器。
在唐代,贵族欣赏高温焙烧而成的瓷器。其中浙江越窑所产青瓷最负盛誉,临近地区的工匠便竞相仿烧其色调;而北方窑场则盛产明净的白瓷,这些陶瓷器在唐代的文献中有所记载,我们从而得知当时青瓷因似玉而尤其珍贵,白瓷类银则是略为廉价的奢侈品。秘色瓷(釉料配方只有少数工匠知晓)为皇室专用,陕西法门寺塔地宫中就陈列着唐皇室供奉给佛祖的秘色瓷以及玻璃器、金银器等。
莲瓣纹碗
(摘自《大英博物馆中国简史》)
铜镜也是大唐的奢侈品之一,铜镜和巫术、宇宙也有所关联。一些唐代的诗人会将镜子的意象用于诗歌创作之中。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诗句“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便借镜子作为其感怀抒情的载体。
剧中大唐歌姬使用的铜镜比较简约朴素,
而在大英博物馆中国馆,数面唐代铜镜极尽奢华,铜镜纹饰中融入了织绣、地毯等纺织物图案的元素。保存下来的华丽铜镜,大多装饰有金、银、漆等镶嵌物,有些还铸有铭文,展现了大唐铜镜铸造的精湛技艺。
铜镜(摘自《大英博物馆中国简史》)
另一件大唐盛世时期不能不提的奢侈品是——唐三彩。张小敬去棺材店询问老板,背景里出现了唐三彩,这个细节也值得深究。唐三彩在唐朝是冥器,如果摆在活人书房桌子上是要闹笑话的。像这样出现在棺材铺里,既烘托了气氛,又展现了唐朝的先进工艺,一举两得。
据记载,唐代盛行厚葬,随葬品既有实用奢侈品,也有陶瓷明器,财富之丰厚令人瞠目。人们把人物、动物等陶模埋入墓穴之前,会先行公开展示炫耀。在《大英博物馆中国简史》一书中有提及。
这组三彩俑包括镇墓兽、天王俑、文官俑、武士俑、骑马男俑和双峰骆驼。最初一些釉陶马装饰有真马的鬃毛和马尾,骆驼则装备有皮革驼缰。这些釉陶模型都施了三彩釉,在唐代墓葬明器中相当流行。
陶墓葬俑(摘自《大英博物馆中国简史》)
历史剧里每一件小小的道具未必是文物,但也是时间折叠的载体,用对了,令观众看得荡气回肠,用错了,一损俱损。
因为爱上一部制作精良的历史剧,爱上一座城,爱上博物馆里的文物,这些都是多么美好的事。在灯光幽暗的展馆里,这些静默无言的古老物件能将我们带回到那个遥远的时代,遇见另一群人,进入另一种生活。每件文物都有自己的重量、质感与味道,每件文物都有实实在在的功用,每件文物背后都是个体的生命。
《大英博物馆中国简史》可以作为入门书籍,翻开第一页时,仿佛打开一扇回眸历史的窗户,开始一场纸上博物馆之旅……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本文作者
有熊
型物志主理人
请进有熊记